贵族和骑士,不仅是中古时期欧洲人向往的对象,同时也是现代人追捧的偶像,以致于相关的影视剧作品和游戏动漫层出不穷。根据沃尔特·李普曼在《舆论学》里所提出的刻板印象,人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由于受到一些美好故事和诗谣的影响,不少人直接把贵族和骑士等同于道德的守护者和充满正义感的英雄,认为只要他们出现,一切困难就会烟消云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实中的贵族和骑士可能更加凶狠好斗和欺软怕硬。
2005年5月6日上映的史诗大片——《天国王朝》
2007年12月25日上映的古装电影——《圣殿骑士》
如果要揭开中古时期英国贵族和骑士们的面纱,首先要详细了解当时的骑士制度。在中世纪的英国,世俗贵族主要指军事贵族,即掌握强大武装力量的领主,这是微观概念。若从宏观角度分析,那么贵族也应包括大大小小的贵族和骑士。骑士的英文名是Knights,属于一个涵义不明确的术语,广义上的骑士常包括伯爵、男爵等高级贵族。因此,贵族和骑士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不列颠半岛上诞生的骑士制度主要源自诺曼征服后的贵族制度。当时的欧洲贵族间盛行长子继承制,同中国先秦时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很类似,只有家族里的长子才拥有优先继承大部分财产和成为骑士的资格,至于次子和婚外子,则只享有极有限的财产,他们一般会成为骑士的随侍或者伴童。倘若心有不甘又不服气,也想成为大名鼎鼎的骑士,唯有立下赫赫战功获得新的封地和封号,才能正式翻身做骑士。正是基于这种制度,那些贵族家的次子、婚外子们才会极力鼓吹武力征服,以便给自己创造机会。公元1096年至公元1291期间欧洲诸国所发起的“十字军东征”,其中就包含着武战论的因素。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采邑制)
清晰描绘欧洲中世纪庄园的彩画
公元12至14世纪的英国是典型的等级制社会,几乎所有人都可能在权力金字塔结构里找到自己的定位。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占据最高利润(年收入数万英镑)和权势的国王,国王底下是十几位伯爵,年收入约为1000至2000英镑,属于第二阶级。伯爵之下则是人数稍多且数量不等的男爵,年收入约为500至1000英镑,属于第三阶级。男爵之下就是数量众多的骑士了,他们的年收入约为20至100英镑不等,属于第四阶级。骑士再往下就是一些拥有雄厚实力的地主乡绅和普通平民百姓。从五个等级的划分来看,很明显骑士的社会地位远远低于大贵族,处在一个中间权力位置。
中世纪欧洲农民的真实写照
虽然英国采邑制看似上下分明,但是不可避免要受到时代局限性的制约。在当时的欧洲曾流传过一句话:“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意思是效命于国王的直属封臣的封臣,并不接受国王的统治。这种奇特的权力关系自然附身在英国采邑制上。因此,不少贵族和骑士为了获取更多可观的收入,除了组织人力垦荒外,还会利用各种手段侵夺公田。普遍情况下,国王即便想惩治也有心无力,只能任由他们的所作所为。
一部分英国学者曾认为地产是贵族和骑士们唯一的收入来源,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史料的补齐,他们发现此前的观点是错误的,贵族和骑士们还可以从磨坊、鱼塘、市场管理、港口码头、替王室管理森林、打官司、继承遗产等途径获得丰厚的回报,毕竟古人也很聪明,总不能吊在一棵树下。
英国贵族的城堡和庄园分布图
英国华威古堡,始建于公元1068年
出于安全的考虑和权势的彰显,许多大贵族会修建起与自身地位相匹配的城堡。当时的英国城堡传承于欧洲风格,墙体使用坚硬的石块砌成,墙段之间由数座高耸的瞭望塔相连接,宏伟的门楼作为正门,墙外还会挖掘宽而深的壕沟或护城河,人员进出则经吊桥完成。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战是相当耗时的事情,这与防守方的后勤实力有关。因为城堡既是军事要塞又是家居室,所以贵族们通常会在城堡内设置教堂、卧室、厨房、库房、武库等场所,这样既能保障贵族和军队的安全,而且还可以长期据守,很有点耍流氓的感觉。
13世纪时的英国骑士,大约在500至1000人上下浮动,并不会很多。多数骑士拥有属于自己的150至350英亩的领地,外加整洁宽敞的住所,手下指挥着三四十名家丁,日子过得非常滋润了。有人认为骑士也可以修造小规模的城堡,其实是不正确的,首先财力条件就限制了他们,其次是人手不足,可以调动的民夫不足,自然无法建造形式复杂的城堡。在通常情况下,当战火烧到当地时,众多骑士会带着家人和仆役退入所属贵族的城堡内,而他们留在城外的房子和地产,就难以保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