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纵连横角度,分析五国伐秦失败原因?各国貌合神离动机不纯

2020-07-29 13:21:10 作者: 从合纵连横角

导语:楚怀王时期,楚国强大,为何五国伐秦失败?从合纵连横角度入手,分析五国伐秦失败原因,各,动机不纯

俗话说,春秋无义战,战国无君子,但两国之间通过盟誓,联姻,质子等多种邦交途径还是能维持一段和平关系的,而在战国七雄中,两国友好关系维持时间最长的当属楚国与秦国了;秦楚两国通过盟誓和联姻关系好了几百年,在此期间秦国曾多次挽救楚国于危难之时,于水火之中。

为何到战国楚怀王时期,两国却突然翻脸了呢?而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一直以大国自居,为何楚怀王率领五国伐秦却惨遭失败呢?本篇文章将分析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国与楚国的关系。

秦楚两国关系简述

秦国与楚国都是扩张型的氏族,进入春秋时期后,两国的扩张方式完全不同,楚国凭着强大的势力毫无顾忌地用武力吞并周边小国,开疆拓土,并不以进入中原诸侯国的秩序内为主要目标。而秦国贫弱,势力较小,一直企图进入中原诸侯国的盟会秩序内,但六国卑秦,秦国总不能如愿,只能向西征服戎狄部落来获得自身的发展,秦国独霸西戎后才得到中原国家的认同。

在春秋时期,楚国和秦国采用了盟誓制度来结成同盟关系,这一盟誓自秦国秦穆公起延续了十八代,一直到战国时期楚怀王时期,两国正式宣布开战,盟约才宣告破裂;这一时期两国持续了为期三百年的和睦时期,发生多次秦楚联姻,楚秦联合抗晋,秦国不仅帮助楚国征伐郑国、吴国、宋国等国,还三次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

秦国三次挽救楚国第一次,秦楚结盟不久,楚穆王去世,楚庄王继位,守国的公子与公子仪趁机作乱,楚国平叛内乱后实力受损,此时,原本依附于楚国的江汉小国,庸国、麋国、百濮等蛮夷小国趁机叛乱,秦国出兵帮助楚国平定了小国叛乱,解决楚国的心腹之患,免去亡国之忧。

第二次,晋国数次想破除秦楚联盟,但都因秦国态度坚决而不能如愿;晋国又利用刚强大起来的吴国来牵制楚国;吴国与楚国在江淮一带展开争夺战,秦国曾帮助楚国伐吴;此后,吴国阖闾引进大量楚国人才后,实力大增,而楚平王后期,霸权始落,内患丛生,吴国大举侵入楚国核心区域,几乎灭亡楚国;此时又是秦国出兵挽救了楚国,楚昭王复位,这也是楚国、秦国、晋国之间实力变化的转折点。

第三次,三家分晋后,战国局势发生变化,秦国国力逐渐强大有进军中原的实力,而阻挡秦国东出之路的是三晋,魏国控制河西地区,韩国扼守虎牢、函谷等地,两国掌握战略要地致使秦国出关屡次失败,这一时期,秦国的重心在打击魏、韩两国,与楚国勉强维持联盟关系。

楚国支持越国灭了吴国后,也在这场较量中分得一杯羹,先后占领蔡国、莒国、杞和淮泗大部分地区;而韩、魏两国仍然扼守楚国方城以北的要塞;韩、魏两国西拒秦国,南阻楚国,因此成为秦楚共同的敌人。而三晋被周烈王封侯后,便将目标放在了楚国身上,一直向北侵扰楚国,后又因三晋和楚争夺郑国榆关地区矛盾达到了最高潮;三晋三次伐楚,在最后一次中楚军大败,又是秦国出兵攻打韩国,解了楚国的燃眉之急,这是秦国第三次救助楚国,从此以后,秦国再未大规模出兵援助楚国。

合纵连横策略使秦楚分道扬镳

进入战国时期,魏惠王“王道秩序”的失败,拉开了合纵连横的序幕;合纵连横策略兴起于,五国合纵攻秦的十年期间,正是楚怀王即位之初的十年,横的一头为秦,纵的一头为楚,秦将“连横”作为建立新秩序的利器,而楚将“合纵”作为获得主导权的途径,合纵连横中秦楚关系变化的转折点是襄陵之役,在此期间两国都阳奉阴违,加上外部纷乱诡谲的局势,导致秦楚关系完全破裂。

襄陵之役前,秦国的“连横”

“连横”策略是秦相张仪向秦惠文王首次提出,第一件事就是让秦惠公在诸侯国中称王,即秦惠文王,与此同时称王的还有魏王和韩王,这不仅预示秦国的崛起,更是象征以秦为首“连横”体系的形成。这一时期是“连横”策略的雏形阶段,秦惠文的体系也不十分稳定,其原因是:

首先秦国使用武力威势中原诸侯国,当过度使用武力时必然会导致这些国家的强烈反弹。其次,魏国国力虽然走向衰弱,毕竟魏国曾经是第一霸主,魏惠王威望犹存,魏国仍然具有一定的国力,秦国无法完全控制魏国。再次,秦国连横的三个国家韩、赵、魏内部矛盾重重,在嬴驷称王前,这三个国家又相互攻伐,先是韩、赵两国围攻魏国,魏国又企图连横齐国伐赵国,建立矛盾基础上的“连横”存在这巨大的变数,这是秦国所不能控制 。

襄陵之役后秦国的“连横”

襄陵之役后,魏国大败,齐国强大,这让秦国感到巨大威胁,张仪欲让秦国联合韩国、魏国以攻伐楚国、齐国,这说明张仪连横对象发生了变化;张仪主要是看中韩、魏两国的地理位置,两国皆据中原腹地,齐国虽然地处东海之滨,但秦国从西土出发,沿着黄河流域,能将韩、魏、齐连成一条横据中原之线,防线贯彻中原大地之东西,由此可见秦国连横之策胃口不小。

魏国对连横、合纵犹豫不决我们在来看看此时的魏国,魏国当时分两派,惠施和公孙衍一直主张合纵,尤其是公孙衍,在秦国被张仪排挤后,怀恨在心,是合纵的强硬派,而襄陵大战魏国惨败后,公孙衍失信于魏惠王,导致魏惠王在合纵、连横之间犹豫不决,直到张仪到魏国为相后,魏王态度才改变。当魏王不听张仪合纵时,秦国出兵夺取魏国曲沃、平周两地;即使这样,魏国也不敢轻易拒绝与合纵的楚、齐两国,因此,魏惠王在两条战线之间犹豫不决;当秦国夺取魏国的黄河天险时,魏国与韩国联合,并谋求齐国支持共同对付秦国。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