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早知道关羽会酿成大祸,但却迟迟未曾劝阻,这个原因很关键

2020-07-29 14:24:56 作者: 诸葛亮早知道

东汉末年,朝政衰败,豪杰纷争,民不聊生。

但张飞私人庄后的桃园却蜂蝶纷飞,桃花灼灼,一派喜气景象。与外面环境相比,正可谓冰火两重天。此时此处的“桃园”,或许为了追求梦想中“陶园”,正在孕育着对今后极具影响的重大革命。桃园里,踌躇满志的刘备与关羽、张飞伫立在摆放乌牛白马禁品的台前,三人指天跪地明誓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然后一仰脖子,把那碗红彤彤的鸡血酒一次而尽......

可以说,正是在这酒酣耳热之际,三位豪杰定下了共举大事之计。但是,对于刘、关、张这一集团来说,后来作为丞相的孔明更像是“圈外人”。由于,少了结义这层特殊关系,所以,军师在处理与关张二人关系时,采取的态度十分微妙。对待关羽,孔明的态度非常严谨,甚至,有“刻意维持”的成分在其中。不论是小说还是正史,我们都能看到关羽似乎不大买孔明的账。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关羽摆不正自己的角色。马超归顺后立即为夺益州立下不世奇功,关羽却摆出一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表情,誓要与这位新入伙的家伙比个高下。于是,身为军师的孔明,不得不拉下身段,给老关戴上一顶高帽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这句话里,我们能轻而易举地读出孔明的无奈。

至于张飞这员悍将,孔明拿出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只要是军师做出的安排,老张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且悉心而为之。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表面上粗糙的汉子,竟能屡屡做出些“奇思妙想”,来点儿创造性的发挥。从小说中我们就能看到,军师和张飞之间的配合堪称默契。故此,当听说张三爷每天在营帐里喝个酩酊大醉,军师非但不以军法压之,反倒派人送去私藏的美酒。

这足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已超出了上下级,而是以诚相待的好朋友。

最早刘关张集团成立时,不论是从经济还是社会地位来看,张三爷都是最有威望的。“颇有庄田”这四个字足以说明张飞已一只脚迈入了地主阶级。反观刘大耳,他只是个卖草鞋的破落户,“皇族后裔”不过是他自己说出来的,没人能考证他和中山靖王究竟是什么关系。

很多朋友喜欢拿汉献帝的那句“皇叔”说事,其实,结合当时情景我们就能看出个大概,刘协之所以妥协完全是出于政治需要,这位“被挟的天子”迫切的需要一位政治同盟,仅此而已。至于关二爷,正史中不过是个推车搞运输的司机,野史里是个杀人后远走他乡的通缉犯,他的社会地位和刘大耳没什么区别。

由此推论一下,这地位截然不同的三兄弟,与军师之间截然不同的关系,极有可能是阶层的不同所导致的。刘备开始搞事业时,肚子里有一些墨水(在卢植门下读过书),所以,他的文化水平自然比两位弟弟高不少。所以,他对知识分子孔明的认同性要高于关张,这是显而易见的。

张三爷是小地主,能开得起三百人相聚的桃源,自然有一些眼界见识,所以,他与军师之间或许会多些共同语言。关羽就不一样了,他就是个个体司机,从不依赖群体创造收益,最容易产生阶级偏见的就是他。虽然,关羽后期热爱读书,但是,早年的他文化水平非常有限,对于孔明有偏见也是理所应当的。

且看孔明初来乍到,关张二人对这位后来居上的军师极尽刁难。

不过,真正站出来和军师对着干的是张飞,关羽却总是扮演那个“故作深沉”的幕后主使。仅从这一细节中,我们就能看到关二爷有些“不太地道”。

为什么关羽会说出“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也。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这种话呢?就是因为他觉得军师撼动了自己的“副手”地位,自这个念头在他心中扎根,将相失和就是不可避免的。

遗憾的是,若孔明真能做到六亲不认执法如山,自华容道事件开始就不讲人情,估计关二爷必会有所收敛,不会自我膨胀到自我毁灭了。亦或是在刘备的有意包庇下,孔明每次都选择容忍和迁就,对于关羽犯下的错误不了了之,或是走个形式从轻处理。

孔明想要有一番作为,就不能破坏内部团结。对于关二爷这位一人之下,后台硬得像钢板,一心不与他和睦,又是底层人士出身的汉寿亭侯,孔明除了和稀泥之外,还能怎么办呢?倘若他一狠心来一出“挥泪斩关羽”,届时还不是与刘关张集团破裂,天下大计无从谈起吗?

只是,和稀泥这件事,和的了一时,和不了一世。新野的容忍,华容道的纵容,东吴招亲的放任,最终,换来的却是麦城的噩耗。

或许,孔明早已洞悉了这一结局,可是,他又该怎么改写呢?

参考资料:

【《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