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南宋的音乐大师,诗文书画样样精通,一生却为一件事发愁

2020-07-17 11:12:20 作者: 姜夔:南宋的

唐宋年间,国营妓院进入鼎盛时期,骚人、侠少、商人全都呆在红灯区里鬼混。(《开元天宝遗事》长安有平康坊者,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侠少,萃集于此)

霓虹灯彻夜常亮,放眼望去,全都是漂亮的小姐姐。(《东京梦华录》向晚灯烛辉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集于主廊)

明朝的国营妓院叫作教坊司,龟公必须戴绿头巾,束绿腰带,现在常说的“绿帽子”的称呼就源于此。

但是,随着吴三桂为了“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冲冠一怒,满清入主中原,传承两千余年的国营官妓就此废止。

讲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狎妓,一直以来都被官方认可甚至成为一种风尚,纳青楼女子为妾更是常见之事。

丢人是绝对不可能丢人的。

既非如此,难道是老婆吃醋不允许吗?

唐初名相房玄龄,惧内,太宗赏的美人被老婆逐出府。

太宗很生气,指着一杯毒酒,给了房夫人两条路:“要么一起好好过日子,要么喝毒酒拜拜。”(《朝野佥载》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

结局大家都知道,房夫人喝的是醋,“吃醋”这个词从此运用至今。

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尚有悍妻不准夫君纳妾,难道姜夔也受此困扰?

其实当时二十岁的姜夔尚未娶妻,他后来娶的妻子萧氏也是大家闺秀——名仕萧德藻的侄女,他的妻子在知道柳萧萧之后,还一直鼓励夫君纳其为妾。

真正阻挠姜夔与心上人的,是他一直为之发愁的一件事。

02

究竟是什么样的事让大才子一直发愁呢?

说出来不禁让人大跌眼镜:屡试不第。

19岁左右,姜夔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连考四次,全部败北。

就好比举重冠军搬不动一袋普通的大米,不科学啊!

这和南宋著名词人柳永一个德行,考了四次都没上榜,所以两个人的词风有点相像,都是:忧伤、悲伤、哀伤。

宋代科举考试有三个等级:解试、省试、殿试。

解试,三年一期,在省城考试,考期八月,故谓之“秋闱”,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省试,乡试后的第二年举行,由礼部主持,考期多在二三月,故谓之“春闱”,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亲自排定名次,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

一般举人就可以当官,姜夔连考了四次,连个举人的身份都没有捞到,而一介白衣想要为青楼女子赎身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宋代为青楼女子赎身有两大难点:一是高昂的赎金,二是脱离“娼籍”。解决这两个难点一要有钱,二要有权。

姜夔少年时期丧父,一直依靠姐姐生活,可以说是家无余财。作为读书人,当不了官就没有稳定且丰厚的收入,就没有体面的身份。啥都没有,咋去赎人嘛!

他无奈离开柳萧萧,归根结底还是古今中外都通用的现实问题——爱情和面包,不可兼得。

仕途无望、佳人不可及的姜夔怀着忧伤的心情,开始了四处游学的生涯,或许是上天眷顾,终于在他31岁这一年,让他碰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贵人——萧德藻。

萧德藻,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历任湖北参议、湖州乌程令,杨万里的好朋友。

张鉴花很多很多的钱就只为给姜夔买个身份,能有这样的土豪朋友实在太让人感动了,想哭!

不过姜夔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兄弟,考不上没关系,买进去就太丢人了!咱好歹也是才子不是,要凭本事做官。”

拒绝了张鉴买官的提议,可见姜夔对于科举取仕还是有点小信心的。庆元五年(1199年),姜夔向朝廷进献《圣宋铙歌鼓吹》,得到一次“免解”的机会。

就是解试没必要考了,姜夔可以直接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

四十多岁的姜夔怀着紧张而激动的心情参加了考试,根据“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标准,这个年纪如果能及第的话还不算晚。

柳永四次落第,五十岁参加第五次科考总算上了榜,任上还得了“名宦”的好评,美滋滋。

姜夔怎么说也该中了吧?

遗憾的是他又没考上,这头要炸!

心灰意冷的姜夔落寞地离开了京城,心中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考了!

与张鉴相处的这段时间里,姜夔也留下了许多佳作,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下面这首:

《江梅引》

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

离别总讲究时候,就像现在,我见到梅花就会想起你。多少回我在梦中梦见牵着你的手与你漫步花丛。

可是今晚你却没有出现在我的梦中,独自留我一人四处徘徊,是你在怪我没有去寻你吗?寒气入被,彻骨寒冷,我却丝毫没有感觉到。

我想提笔给你写封信,还没写完,眼泪就已经打湿了信纸。我的古筝静置许久,没有你在,弹起来也是索然无味。信写完了,可是你在哪里呢?我不知道哪只大雁能够飞到你身边。

我一个人在大街小巷瞎转悠,几乎没有人,只有夕阳下古木的树影随风而动。你还记得么?以前我们可是相约泛舟西湖的,可是现在都成了过眼云烟。歌曲唱罢,恰好是芳草萋萋的日子,我此刻已经泪湿衣襟。

又是梅花,又是柳萧萧,看官都生气了:你这么想她,把她娶回来不就好了吗?你办不到,张鉴还办不到吗?

其实姜夔何尝不想寻回柳萧萧,只是宋金交战,合肥陷入敌手,柳萧萧也已杳无音讯。

正所谓造化弄人,我欲养,你却不等我!

带着对柳萧萧的思念、屡试不第的遗憾、国家兴亡的悲愤,在张鉴死后,姜夔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

嘉定十四年(1221年),老无所依的姜夔悄然而逝,靠着朋友吴潜等人的资助勉强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