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博史话丨唐诗中的临海

2020-07-30 13:24:20 作者: 临博史话丨唐

唐李绰所撰《尚书故实》一书中记载:“顾况,字逋翁,文词之暇,兼攻小笔。尝求知新亭监,人或诘之,谓曰:‘余要写貌海中山耳。’仍辟画者王默为副。”《嘉定赤城志》记载,“新亭盐监,在临海县东南六十里,今废。”

顾况有《临海所居》诗三首,其题目即云临海,想来这三首诗应该是顾况在临海时所作。其一:“此是昔年征战地,曾经永日绝人行。千家寂寂对流水,唯有汀洲春草生。”

其二:“此去灵溪不是遥,楼中望见赤城标。不知叠幛重霞里, 更有何人渡石桥。”

其三:“家在双峰兰若边,一声秋磬发孤烟。山连极浦鸟飞尽,月上青林人未眠。”

诗中的“昔年征战地”,所指的或许就是发生在宝应元年(762)的袁晁之乱。袁晁是台州人,当时聚众20万人,浙东各州县均被其攻陷,包括信州、温州、明州等。宝应二年破之于衢州,至广德元年(763)平复战乱。因此,顾况任新亭监,应在广德元年之后。诗中说到其在临海安家位于“双峰兰若”的边上,这双峰兰若之侧,除了巾子山边上,应该更无其他所在。据 《赤城志》记载,在巾子山的边上,“支盐厅,厅在州东南报恩寺后,开禧元年监支王栻以都盐仓改建。”“都盐仓,在州东南二里崇法院。旧在报恩寺后。”这一带出了兴善门,就是中津码头,距离很近。顾况作为管理盐务的官员,支盐厅可能就会有寓所提供。而他平时要去新亭盐监,也可从中津码头乘船,由水路前往,也是非常方便。

日本僧人最澄前来求法,受到台州刺史陆淳的礼遇。在其即将离开时,陆淳又在临海组织茶会相送。前后也留下了不少诗文,最澄最终都收入在其《显戒论缘起》集中流传至今,这应该算是中唐时期发生在台州临海的一件重要的文化盛事和外事活动。

陆淳(741?-805)字伯冲,号文通,唐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为避太子(即后之宪宗)名讳,改名质。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唐经学家。青年时期曾师啖助、友赵匡,“秉笔持简,侍于啖先生十有一年”,传其《春秋》之学,多言“三传”异同,参以啖、赵之说,断其是非。曾任左司郎中,后又为国子博士,信州刺史。贞元二十年(804)任台州刺史。二十一年(805)征为给事中、皇太子侍读。柳宗元以执弟子礼于陆淳,"恒愿扫于陆先生之门,及先生为给事中,与宗元入尚书同日,居又与先生同巷,始得执弟子礼。"(《柳河东集》卷三十一《答元饶州论{春秋)书》)且极称其学曰:"有吴郡人陆先生质(淳),与其师友天水啖助泊赵匡,能知圣人之旨,故《春秋》之言及是光明,使庸人、小童,皆可积学以入圣人之道。传圣人之教,是其德岂不侈大矣哉!"(《柳河东集》卷九《陆文通先生墓表》)

日本僧人最澄于贞元二十年渡海,由明州至台州,巡礼天台山,陆淳对其非常关心,并亲为签署度牒。贞元二十一年3月,最澄离开台州时,陆淳组织了在临海官员士族,以及相关僧侣一起相送。陆淳与台州司马吴闚、临海县令毛涣、天台佛陇座主形满等人前后共作诗文10余首(篇)相赠。

陆淳所作的诗文有《送最澄阇梨还日本》:“海东国主尊台教,遣僧来听妙法华。归来香风满衣裓,讲堂日出映朝霞。”以及《印记》:

最澄阇梨,形虽异域,性实同源,特禀生知,触类悬解,远求天台妙旨,又遇龙象邃公,总万行于一心,了殊途于三观,亲承秘密,理绝名言。犹虑他方学徒,不能信受,所请当州印记,安可不任为凭。

大唐贞元廿一年二月廿日,朝议大夫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台州刺史上柱国陆淳给。

《全唐诗》与《天台集》收录了朱庆余《台州郑员外郡斋双鹤》,这个郑员外现在已经无从可考,但从其诗题来看,应该是住在郡斋的官员,或者是郑刺史,或者是郑司马。此诗云:“丹顶分明音响别,况闻來处隔云涛。情悬碧落飞何晚,立近清池意自高。向月双棲惊玉漏,临轩对舞拂朱袍。仙郎为尔开笼早,莫虑回翔损羽毛。”诗中可知当时位于临海北固山麓的郡斋环境不错,面对碧落云涛,还有清池广轩,可以豢养双鹤。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字庆馀,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郑员外,《赤城志》与《府志》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