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博史话丨唐诗中的临海

2020-07-30 13:24:20 作者: 临博史话丨唐

唐代,一个诗的王朝,凡往来者,多是诗人!

读书人吟诵着,自然是诗人;官员也是世家或读书出身,自然也能吟诵,也是诗人;僧侣雅爱吟诵,是诗人;百姓们听得多了,“饱听唐诗三百首”可能也有能吟诵几句的诗人。

诗人多块垒,诗人好游历,诗人爱寻仙,诗人尚奇异!

在临海,一千多年之前的那个王朝中,289年间,许许多多的人,沿着一条路,一江水、一湾海,来到有“僻壤”之称的临海。这其中,有来往的诗人,有来往的诗稿与诗札。这些就好像是桃溪上缤纷的落英,飞舞的、飘零的,落在枝丫间、草甸上的,浸没于清溪中、石隙间的,大多如同春梦,飞过了就了无痕迹,能被重新觅得,夹入书页中的总是不多。而在这些不多的诗句中,临海,就如月夜中的巾子峰,有些模糊,却似幻还真,仔细瞧去,又渐次分明。

杜甫诗都是远远地寄过来,他写诗是为了一个人,怀想一个人,而这人就是后来被尊为“台州文教之祖”的郑广文郑虔。

《嘉定赤城志》卷十二“司户参军”条下记载:“唐郑虔至德中以谪至,今州城东偏犹以户曹名巷,有庙在焉。”

民国《台州府志》记载:郑虔,荥阳人。玄宗爱其才,为置广文馆,以虔为博士。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署曰“三绝”。迁著作郎。安禄山反,伪授虔水部郎中,因称风缓,求摄市令。潜以密章达灵武。贼平,贬台州司户参军。至则选民间子弟教之。大而婚姻丧祭之礼,小而升降揖逊之仪,莫不以身帅之。自此民俗日淳,士风渐进。今州城东犹以户曹名巷,有庙在焉。

可见宋代时候,郑虔就已为临海人立庙祭祀,并以郑虔的官职“户曹”作为巷名以为纪念,且延续至民国时期。明清之后,郑虔被尊为“台州文教之祖”。

据《集异记》和《开元天宝遗事》等记载,安史之乱平息后,郑虔、张通、王维并囚系,三人皆善画,崔圆使绘斋壁,因为祈解,得贬台州司户参军。

据《楼观祠斋壁记》等记载,至德二年(757年)寒冬腊月,郑虔以老弱残身,长途跋涉来到台州。时“台州地阔海冥冥”地处荒僻,文风未开,郑虔衣冠言动,不同时俗,有诗曰:“一州人怪郑若齐,郑若齐怪一州人。”郑虔自叹:“著作无功千里窜,形骸违俗一州嫌”。继又自勉:孔子虽泽加天下,犹有阳春照不到阴崖,“夫君子过者化”,我今谪此,当有教化之责。遂大阐文教,以地方官员身份首办官学,选民间优秀子弟教之,“大而冠婚丧祭之礼,少而升降揖逊之仪,莫不身帅之”,一时郡城“弦诵之声不绝于耳”,“自此民俗日淳,士风渐进焉。”大约在乾元二年(759年),郑虔逝世。

《郑氏宗谱》录宋陈公辅之《祝文》:维公才过屈宋,道出羲皇。德尊唐代,化被台邦。时台俗陋,公不鄙夷,教以正学,启以民彝。人始知学,去陋归儒,家家礼乐,人人诗书。呜呼,公生也既有功于台,殁也诚宜食报于台。

戚学标《风雅遗闻》载:吾台界山海间,自唐以前为灵仙窟宅,文人稀见。迨郑著作虔贬台州司户,于是文教兴焉。至宋元明,遂彬彬诗礼之壤,号“小邹鲁”矣。相传虔始至台,嫌州俗乔野,选民间子弟亲教之。一日,与弟子林元籍辈郊行,举一语令对曰:“石压笋斜出”元籍应声曰:“谷阴花后开。”虔大喜,谓:“台人聪敏易教”。今吾郡人俎豆司户,犹潮州人之于昌黎也。

户曹巷,又名捏儿巷、若齐巷,大致位置在今继光街的中段一侧。陶宗仪的《辍耕录》和民国《临海县志》三十三卷古迹部分宅第篇目中的“郑虔宅”中都曾记载,元朝时,集贤院待制黄岩人周仁荣(月岩),在府城捏儿坊郑虔故宅原址买地建义塾,筑础时曾出土有款识的砚台两方,为唐郑虔故物,遂名义塾为“双砚堂”。这也可知当年广文先生寓居台州,即在此地。

杜甫称郑虔先生,和郑虔是好朋友,他生平写给郑虔的诗作多达二十余首,其中有许多是郑虔贬台之后所作。

杜甫青少年时期曾在浙东一带生活过,所以对这里的情况还是有一些熟悉。但在诗中,为表达他的惋惜与悲慨,其所用笔墨则多带荒凉凄怆,比如《题郑十八著作虔》中的:“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穷巷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萤。”《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虔)》中的“天台隔三江,风浪无晨暮。郑公纵得归,老病不识路。昔如水上鸥,今如罝中兔。性命由他人,悲辛但狂顾。山鬼独一脚,蝮蛇长如树。呼号傍孤城,岁月谁与度。……”《所思(得台州郑司户虔消息)》中的“郑老身仍窜,台州信所传。为农山涧曲,卧病海云边。世已疏儒素,人犹乞酒钱。徒劳望牛斗,无计劚龙泉。”诗中的这些荒寒意向,从某种的角度来看,更多可能的还是来自杜甫自己内心的凄惶。

在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台州刺史李嘉祐的诗笔中,可以读到许多临海的影子。

李嘉祐(723—781?),字从一,赵州人,天宝七年(748)进士,上元二年(761)为台州刺史。在台州任上曾于郡斋刊刻有诗集一卷 。

他所写的诗《至七里滩作》:“迁客投于越,临江泪满衣。独随流水远,转觉故人稀。万木迎秋序,千峰驻晚晖。行舟犹未已,惆怅暮潮归。”虽说现在提到的七里滩,大多都认为是桐庐的七里濑。但是,在台州郡城西北,出朝天门外,也有七里的地名。可以想象,唐代的时候如自北沿陆路来台州,可以从天台循始丰溪而下,直达台州府城。而在七里一带,所见风物,如千峰万木,暮潮东归,与诗中境界,颇为相似。而作者心境也与来台州上任不无联系处,所以将此诗中的七里滩认为台州郡城西北的七里滩,似无不可。另一首《登郡北佛龛》:石壁江城后,篮舆晚暂登。古龛千塔佛,秋树一山僧。清磬和虚籁,香泉吐暗藤。愿将身洒扫,求官复作能。诗中提到郡北佛龛。在唐代时,台州州治在北固山上,下瞰灵江、背倚巉岩,周侧有佛寺若干,如福圣院,《嘉定赤城志》记载其位于州北一里,宋代赵仚有《北山松轩》诗;妙胜院则位于州西一百步。李嘉祐诗中所绘写的与宋代以前台州州治周边的环境也是颇见契合。另《送朱中舍游江东》诗中:“孤城郭外送王孙,越水吴洲共尔论。野寺山边斜有径,渔家竹里半开门。青枫独映摇前浦,白鹭闲飞过远村。若到西陵征战处,不堪秋草自伤魂。”其孤城郭外,越水吴洲,读来即可想见台州府城当年的情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