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今天,每个崇明人都不该忘记

2020-07-30 22:12:16 作者: 80年前的今

今天(7月30日)是竖河镇大烧杀80周年。80年前,侵华日军在崇明犯下的滔天罪行,不该被忘记,也不会被忘记。

珍贵史料记录日军罪行

前不久,上海崇明竖新抗日战争博物馆(非国有)征集到一份珍贵的史料——1940年8月8日出版的《救亡日报》。在这期报纸一版有标题为《崇明岛上敌大肆烧杀》的报道:崇明岛有大批难民抵沪,据称,日军在岛上大规模焚烧房屋屠杀平民,意在报复游击队之袭击,有数百名平民,被日军杀害,另有若干则被连同房屋活活焚死……

上海崇明竖新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收藏家周雄凯介绍,这是有关竖河大烧杀最早的报道之一,日军在崇犯下的罪行再添一力证。除了各种中方关于竖河镇大烧杀的报道,博物馆内还收藏有一份1940年8月10日出版的《朝日新闻》,日方以《崇明岛内彻底扫荡》为题,报道了日军在崇明的大烧杀。

不仅仅有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今年96岁的竖新镇竖新村人黄彪是目前唯一还在世的竖河镇大烧杀幸存者。

1940年7月30日早上8时,竖河镇早市还未散尽,街道店铺生意红火,顾客络绎不绝。16岁的黄彪正在街头玩耍,突然来了一支日军部队,分乘两辆军车迅速扑到镇的东市梢。“我当时在一家羊肉店门口,一个日本人把我叫去镇上开会。”黄彪被驱赶到街北面的城隍庙里,庙里空地上已站满了人,“大概有200多人,都是镇上的商铺店主、小贩、顾客和居民,几乎都是男人。”

“日本队长要大家说出民众自卫队,也就是游击队,不说出来就枪毙。但没有一个村民出来指认游击队。”

恼羞成怒的日军用机枪对着人群疯狂扫射,黄彪只记得中弹者的鲜血飞溅到他身上,他也倒在了死人堆里。随后日军又开始点火焚烧整座庙宇,黄彪和几个幸存者挣扎着爬起逃生,有人被日军追杀至死,而黄彪则侥幸逃了出来。侥幸脱险后,黄彪大病一场,头发脱了一半,全身蜕皮,这一天发生的一切成了他一辈子的梦魇。

博物馆记录崇明抗战历史

周雄凯的家距离竖河镇大烧杀遗址不到50米,他从小就听长辈们讲述日军的暴行和崇明抗日游击队的战斗故事。“记得小时候一到7月30日,竖河镇街上常有人因为买不到豆腐而吵起来,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祭祀大烧杀里死掉的亲人。”周雄凯说。三十年前,父亲给了他几颗从大烧杀遗址上捡回来的日军“三八式”步枪子弹壳,这让周雄凯一发不可收拾,他开始四处收集与崇明抗战有关的实物和资料,一张良民证,一份报纸,一发炮弹,一面军旗……多年积累,藏品多达上万件。

几年前,周雄凯遇到了另一个竖新镇人姚志修。1944年,在姚志修出生前的3个月,其父牺牲在崇明抗日斗争中。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不知道父亲是一名抗日烈士,直到他成年以后才收到了父亲的烈士证明。姚志修毕业于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后他又赴英国攻读生物医学工程,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尽管在学术上颇有建树,但特殊的经历让他格外关注抗日战争史尤其是发生在家乡可歌可泣的抗日历史。一次在山东农村的考察中,姚志修看到全村人自发集资筹办抗战纪念馆,这对他产生了极大的触动。

姚志修和周雄凯两人一拍即合,当即决定由姚志修出资,周雄凯提供展品,共同筹建一个抗战博物馆。尽管在筹建博物馆的过程中遇到过重重困难,但在地方政府和许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上海首个民办抗战博物馆——上海崇明竖新抗日战争博物馆于2018年12月13日开馆,目前已累计接待参观者近2万人次。“许多人来看了以后,都觉得震撼不已,之后又把家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带过来参观。”周雄凯说。

7月30日上午,一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参观团队参观博物馆,周雄凯戴上麦克风,又讲了那段熟悉的历史:“崇明岛尤其是竖新镇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十分活跃的地区,发生过许多抗日战斗,日军为了报复,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竖河镇大烧杀……”

记者:丁沈凯

编辑:毋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