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安南国的备军抗命,雄才伟略的朱元璋为何选择了置之不理?

2020-07-30 22:11:22 作者: 面对安南国的

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出生,二十五岁时参加红巾军,之后逐步发展成为元末较有实力的地方割据势力。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打败敌对割据势力,推翻蒙古元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强大的大明帝国。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少有败绩,建立明朝后,为有效遏制了元朝残余势力的频繁侵扰,先后对其进行了八次大规模征伐(不包括洪武元年攻克元大都的那次征伐),用“雄才伟略”来形容朱元璋一点也不过分。

安南国(今越南)自秦朝开始便成为中国的领土,后来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安南国趁机反叛,派兵跨过元朝时确定的国界线,攻占了中国边境的丘温、庆远等五县。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颁布诏书给安南国王,命令其归还攻占的丘温、庆远等五县。但是安南国王却拒绝听从朱元璋的命令,还在边境整军备战准备武力抵抗。对此,一向强势的朱元璋竟然选择了置之不理,从此使安南国变成了半独立王国。

面对安南国的备军抗命,雄才伟略的朱元璋为什么选择置之不理?

明朝建立后,最大的威胁是元朝的残余势力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农历八月,明朝征虏大将军徐达、明朝征虏副将军常遇春率军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朝统治中原的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带着元朝残余势力逃出中原,元朝结束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元顺帝和他的后人们不甘心被明军赶出中原,在逃回草原后,经常组织军队侵袭明朝边境,成为当时明朝的头号心腹大患。

元顺帝去世后,他的儿子爱猷识理答腊继位,即蒙古必力克图汗。必力克图汗在位期间,蒙古军事实力尚存,甚至曾几次击败前来征伐的明军,与明朝形成对峙局面,这种局面直到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朝大将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中大败蒙古军队后才彻底结束。明朝建立后,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成为朱元璋的心头大患,朱元璋将元朝残余势力视为明朝最大的敌人。因此,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后的二十九年里,连续发动了九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包括洪武元年攻克元大都的那次征伐)来瓦解和覆灭元朝残余势力对明朝的威胁。

而安南国虽然拒绝执行朱元璋的命令,甚至整军备战,但终归还是没有向大明王朝主动发难。而当时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才是朱元璋真正的心头大患,而直到朱元璋去世,都未能完全解决蒙古势力对明朝的侵袭活动。所以,只要安南国不主动发兵攻打明朝,朱元璋是不会去理睬的。

为尽快恢复国力,朱元璋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后,因为前期元朝的残暴统治和之后的割据政权大混战,使得当时国家国弱民穷,百废待兴。为尽快恢复国力,朱元璋采取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除了对蒙古用兵外,很少对外用兵。在明朝廷颁布的各项利民法令的推动下,百姓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力迅速恢复,国家国力也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明成祖朱棣开创“永乐盛世”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气候、地形等方面不利于明军

安南国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这里常年高温多雨,非常潮湿,是疟疾等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区。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安南国人民对这些疾病都有免疫或者懂得预防,而来自中原的士兵在这方面表现的就差远了。即使打败安南,也很难在安南站稳脚跟,这就是为什么蒙古帝国“三征安南”始终拿不下安南的原因之一。

除了让中原士兵无法忍受的气候条件外,便是令人头疼的安南地形。越南地形大部分是山地和高原,国土面积虽不多,但地形却十分复杂,这也是朱元璋不敢贸然攻伐安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算安南国被打败,安南国残余势力也完全可以依靠地形优势打游击,干扰明军的后勤补给线,这也是蒙古帝国打败安南后无法长期镇守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反对武力,和平相处”的外交政策

朱元璋建立明朝取代元朝后,朱元璋在对外政策上一反元朝时期滥用武力的做法,采取了和平相处的外交策略,并将朝鲜、日本、安南等15个国家列为 “不征之国”,试图与这些国家保持长期和平友好关系。 因此,当时朱元璋在国际社会的声望较大,在外交层面也为后来朱棣开创“永乐盛世”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