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清理垃圾时发现一张“请假条”,收藏3年后,如今成中国国宝

2020-07-30 22:11:53 作者: 此人清理垃圾

从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中国历史上无数的文化瑰宝遭到浩劫而被毁于一旦,让人感到无比的惋惜。在1972年,上海市博物馆的万育仁接到上级的命令,对一个堆满抄家古物的仓库进行大检查,甄选出其中有价值的文化瑰宝。这里的文物有很多,可是有很多都被之前的工作小组断定为赝品,而万育仁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一次复查。

而在仓库中有一堆被打上"赝品"标签的字画,被草率地丢在了仓库角落的垃圾堆里面。细心的万育仁在复查期间,同样没有放弃对这个"垃圾堆"进行检索。昔日里,这些字画还被束之高阁,挂在高墙上,如今却丢在角落中和废纸为伍,万育仁看着也是心痛不已。

正在清理这堆"垃圾"的时候,万育仁看见了一张十分残破的黄色书法贴,上面的内容还可以清晰辨认:"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纸条内容大意是原本作者和一个朋友约好了见面时间,但是突然因为晚上肚子痛,无法出门见客,因此在这个纸条上表达了作者的歉意和遗憾。可以说这就是一张古时候的请假条或者道歉信。但是让万育人最重视的还是下边所盖的章,竟然是古代历代王朝皇家的典藏章。万育仁看到这里,愈发觉得这封字画非同小可。

然而万育仁结合内容看标题的时候,却不由得因此哑然失笑,原来请假条最上面是用瘦金体写着的几个大字:"晋王羲之贴。"如果说过去谁的书法赝品最多,那么自然是非王羲之莫属了。而人们的固有思想认为,如果王羲之的真迹要是出现在一个赝品仓库当中,几乎是天方异谈。

这也难怪万育仁的同事之前检查时,会将它打入冷宫之中。不过万育仁再仔细观察,却又发现了十分不对劲的地方,那些盖在书帖后面的几个图章,"御书"、"双龙"等会几个字,都雕刻得十分有章法而且美观,不像是一般仿造的东西,这也让万育仁重新下定了决心,为了防止意外,万育人决定将这个请假条带回市文管会,让其他专家再次进行鉴定。

可是当时的很多的鉴定大师都下了乡,剩下的一些同事,对于这样一幅作品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毕竟王羲之作品的价值实在是太高了,宋代以前的摹本均可卖出天价。最终这幅请假条还是被重新打入了冷宫,但它至少避免了被粉碎的命运。

负责后续工作的万育仁也细心地将这个请假条珍藏了起来,保存在仓库一个独立的收藏箱里。时光荏苒,一晃就又过去了三年,1975年,上海市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沈之瑜再次恢复了原职。

而此时的万育仁依然对那个请假条念念不忘,并且趁此机会请求馆长复查,沈之瑜也同意了这个要求,经过再次鉴定,馆内的专家们依然拿不定主意,馆长沈之瑜立刻决定,将它送到鉴定大师谢稚柳的家中。经过反复的鉴别,谢稚柳极为高兴,他总算确定,这是唐代的王羲之摹本。

谢稚柳兴奋的说到:"万万没想到上海还有这么好的东西没被发现,现在我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可是都有了,这虽然是唐代的摹本,但是其价值已经能够算作是真迹来对待了。"

而在此之前所说的,书帖上方写的"晋王羲之贴"那几个题字,专家们分析,这几个字不是出自别人,正是出自宋朝皇帝宋徽宗之手。

这幅请假条现在被称为《上虞贴》,过去一直被珍藏在南唐、北宋、元、明等宫廷当中,清朝时期流入民间,先后放置于梁清标、陈定夷等著名收藏家手里,之后又辗转来到上海市静安区,随后出现在了博物馆这里。

如今,《上虞贴》已经成为了上海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珍贵程度可以说是无价的。而这,也要感谢万育仁的坚持不懈,让它得以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