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装备上:每个人必备短剑长戈弓弩,并且身穿重甲,就如前面所说每个武卒就好像一个人形兵器一般,如果你对这些装备没有什么概念的话,想象一下武卒这么强大为何后期魏国却并没有再训练武卒,其原因就是造价实在太大,作为七雄之一的魏国都有些吃不消。
武卒全身重甲,造价昂贵
在个人战力上武卒更是不弱于其他国家的王牌部队,因为吴起在挑选武卒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条件:每个人都必须穿三层重甲且携带短剑长戈背弩箭,半天就需要走一百多里地。在这样的选拔制度下能够进入武卒的士兵皆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
除个人实力外,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时代变了。
春秋和战国的战争目的不同
春秋称霸,从这个“称霸”就能看出一二,虽然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征战也不少,但是少有存在直接吞并的现象,一般都是进行掠夺,一旦对方臣服纳贡那么战争就结束了,所以战场往往在两国的边界进行,很少有深入的情况。
而霸主国的称霸标准就是“逐鹿中原”使中原各国臣服,这几点春秋五霸确实做到了,而中原自古地形平坦,非常有利于战车的驰骋,试想一下在广阔的平地上,还有什么比战车杀伤力更大的吗?几乎没有。
先秦的战车,相当于现在的坦克
但是再看战国的局势就会发现各国已经不再满足于对方的纳贡而是想直接吞并,具体可见战国七雄附近的小国几乎都被吞并。于是战争已经不仅仅是在边缘进行而是要深入国家内地,这时候战车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
战国道路不利于车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时的土地上属于个人开荒的私田越来越多,以至于到了最后井田制被瓦解,表面上看是社会在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大肆普及,但是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影响,就是大大的改变了当时的道路路线,以前的井田制让道路井然有序,但是随着私田的出现道路开始杂乱无章。
先秦兵书《六韬》指出“车,贵之地形”,并且罗列出了十种不利于战车行驶的地形,比如公元前589年齐晋鞍之战,晋国在胜利后要求齐国境内所有农田的道路改为东西走向,目的就是为了让晋国的战车取道。
战车更适合在平原驰骋
由此可见道路对于战车的重要性,如果道路不行,战车的威力几乎微乎其微,而战车能在春秋横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当时的道路并未设置限制,但是因为私田的出现破坏了原有的道路,而没有了道路优势的战车还叫战车吗?
为何说魏武卒是时代的宠儿呢?因为在战车没落也就意味着新的机会将会出现,而魏武卒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才成功称霸了战国一段时间,要论这个时机有多重要,看看其他国家的改变就知道了。
魏武卒之后各国开始迅速转型
齐技击
这个是齐国的特殊兵种,因为对摔跤和体能等个人格斗技术要求较高,因此被称为“齐技击”,这个兵种同魏武卒一样都是以步兵为主,但其实要说历史的话齐技击的起源还要比魏武卒更早一些,但是因为齐国管理的原意,导致齐技击在魏武卒之后才大放光彩,而导致魏武卒最终灭亡的一站,马陵之战,武卒的对手就是齐技击。
齐技击
赵骑兵
赵国从一个小国到可以抗衡秦国,这其中赵国的骑兵功不可没,在各个国家都在对兵种进行改革的时候,赵国也没落下,当时的国军赵武灵王根据赵国的地理优势决定学习胡人的战斗技巧,就是骑马战斗,虽然之前也有骑马战斗的例子但实在少数,在经过赵武灵王的改革后骑兵才大肆推崇,可以说是一举改变了原有的战争形势,甚至在抗日战争期间,仍旧有骑兵出现。
赵骑兵
秦锐士
阴晋之战的大败让秦国看清了现实,如果再依赖战车那么自保都会是一个问题,于是秦国的军队体制也开始发生变化,并且因为有魏武卒这前车之鉴,秦锐士的选拔标准更加的严格,穿重甲只是标准,要求在穿重甲的同时带上重剑和匕首,为了可以战胜魏武卒,秦锐士还需要学习团队作战能力,通过这些才能成为秦锐士的一员,著名的“人屠”白起就是秦锐士的队长,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秦锐士
这些都是魏武卒之后出现的兵种,而齐技击虽然早于魏武卒,但是在魏武卒之后才大量投入战场,也可视为魏武卒之后,可见幸亏魏武卒抓住时机,不然虽然武卒强大,但是断然不会到称霸的地步。
从魏武卒称霸的种种原因看来,虽然自身实力强大,但能称霸的原因更多还是能够抓住时机,如果魏王不同意吴起的改革,那么这个时机将会被其他国家所抓住,就算后期又创建了魏武卒,但其威力绝对有限这一点可以借鉴魏武卒之后三国的改变,虽然他们都强大于魏武卒,但是谁都没有独霸于世间,可见机会比实力重要,虽然机会往往都是稍纵即逝,但一旦抓住,那么定会收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