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用文化透视女性心理屏障的女人,如何在22岁就享誉文坛

2020-07-31 10:05:03 作者: 张爱玲:用文

张爱玲,中国著名的现代女作家,擅写小说,其作品精彩绝伦,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她的作品震惊文坛,打造了一个属于张爱玲的时代。那么,1943年,年仅22岁的张爱玲,是如何著名文坛的?

1943年,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一位瘦高清丽的青年女子,扶着一礼纸包,里面藏着两篇文稿,她叩响了“礼拜六”派小说家周瘦鹃的大门。她就是张爱玲。

自香港回沪后,她先是以英文写稿,给英人办的《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又给家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稿,首篇是《中国人的生活与时装》,近万字,还配了她自己画的发型与服饰的插图。刊物编辑梅涅特誉她是“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后来,她在强烈的创作欲刺激下,又开始用中文写小说。经一位亲戚黄岳渊的介绍,她带着写好的小说来见周瘦鹃。

《沉香屑一一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这奇特别致的标题,引起周瘦鹏极大的兴趣。匆匆读完,周瘦鹃连声赞叹,断言可与英国小说家毛姆的作品相媲美。当场表示两篇立即刊用。后来发在1943年《紫罗兰》5月、6月号上。立即轰动了当时的上海文坛。

当“第一炉香”点燃的时候,那香味就惊动了另一位编辑——编《万象》月刊的柯灵。这张爱玲是谁呢?怎能找到她?意外地张爱玲登门了。

这天,一位女士穿着色泽淡雅的丝织碎花旗袍,气度颇不俗,她自称要找柯灵,她就是张爱玲。接谈之后,非常投机,她带来了一篇作品《心经》,还附有她手绘的插图。后来发表在8月号《万象》上。这一下,张爱玲脱颖而出,声名传遍上海。

就在1943年下半年, 先后又发表小说 《金锁记》 《倾城之心》 《莱莉香片》 《琉璃瓦》 《花向》 《封锁》 《桂花蒸,阿小悲秋》等。同时还写了不少优美的散文,平静地呈现了一个女性对于 “荒凉” 世界的直党和观感,客观地再现人生中一切美好与丑恶的事物。

在硕果累累的小说中,以《倾城之恋》 《金锁记》两篇最为出色,足以代表张爱玲的风格。《 倾城之恋》写一对男女费尽心机的上等调情,相互戒备,欲擒故纵,最后因香港沦陷才完成世俗的婚姻。后来,张爱玲又把这小说改编成舞台剧本,在大中剧团上演,导演是当年上海四大导演之一的朱端钧,饰女主角的是罗兰,饰男主角的是舒适,都是名重一时的演员。这使张爱玲的声名又一次轰动上海。

《金锁记》深受《红楼梦》影响,出身卑微的曹七巧,嫁给残废的姜二少爷,受尽冷眼与歧视,丈夫死后,她性格异化,吞食子女的幸福。这阴鸷狠毒的形象可与王熙凤相媲美。《金锁记》出,引起一向惜墨如金的艺术家、名翻译家傅雷的注意,立刻写出评论,称《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最完满之作,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至此,张爱玲已经成为文坛中举重若轻的大拿。

这个多愁善感又才思敏捷的女子,用她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她将女性意识的探索深入于历史,用文化透视女性的心理屏障,作品可谓是文学的瑰宝。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在这一角里,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