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关之战南宋全线吃紧无暇西顾,面对50万蒙古大军,宋军皆战死

2020-07-31 14:25:09 作者: 阳平关之战南

那么重新回来的蒙宋阳平关之战的问题,赵彦呐面对蒙古大军南下,两次做出的抉择都是,退保阳平关(南宋时城大安军,下面为了叙述习惯,都说阳平关)。

《宋史.高稼传》北兵自凤州入,东军不能御,遂捣河池,至西池谷,距沔九十里。吏民率逃,议欲退保大安......已而竟行,留稼守沔。

《宋史.曹友闻传》制置使赵彦呐檄友闻控制大安以保蜀口......彦呐不以为然,一日持小红牌来速者七。

端平二年,蒙古大军攻打沔州,沔州大致位置在今陕西略阳县,沔州也是遏制蒙古大军进入川蜀之地的要隘,但是赵彦呐只想着退守阳平关,但是因为高稼的劝谏,赵彦呐是曾决定和高稼一起驻守沔州,但是等到蒙古大军来袭时,作为主帅的他果断遗弃高稼,自己跑了,端平三年,曹友闻本来打算扼守仙人关,威胁蒙古军的后方,令蒙古大军心有忌惮,不敢轻易入蜀,但是赵彦呐仍然是一日多次下令,急召曹友闻回防阳平关,所以在阳平关,3万余宋军要和50万蒙古联军正面硬刚,可以说赵彦呐两次决策,都没有灵活的应对措施,死活只有一条,那就是弃守汉中,死守阳平关,企图逼蒙古军自退,但实际的结果是,赵彦呐两次决策,先后坑死了高稼和曹友闻。

而且扼守险地抵御兵力优势的敌军不是不可以,但是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要有另一支战略力量支援,或者袭扰敌军的后路,就是说,单纯通过坚守阳平关不足以抵挡住蒙古大军的推进,想要击退敌军,需要的是另外一支部队驰援阳平关,或者在敌军顾忌的地方出现,可以威胁到敌军,可是当时的南宋没有这样的能力,赵彦呐更是没有多余的兵力支援阳平关,所以他主张的退守计划,无异于将退守的宋军放在了死地。

所以蒙宋阳平关之战,是在南宋防御战线多出受到威胁,川蜀主帅赵彦呐没有足够能力应对这种局面开打的,曹友闻虽然忠勇,但是也改变不了局势了。

《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五》友闻帅师扼仙人关,谍报防古合蕃汉军五十余万至。

《宋史.曹友闻传》谍闻北兵合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军五十余万大至。

蒙古大军统帅是窝阔台的儿子,阔端,其率主力部队,攻武休关进入汉中,历史记载是,这支蒙古大军是混杂的联军,并不完全是蒙古人组成的精锐部队,毕竟如果是50万蒙古人,那基本上就是蒙古精锐尽出了,只是这支大军的人员构成记载不同,《宋史》中记载没有汉人,但是想想也知道不可能,显然此战是蒙古调集了被其征服的各部落民族出征的,《宋史纪事本末》则是记载了“蕃汉”,这处记载应该是合理的。

战局是阔端攻破武休关,但是宋军没有足够兵力阻敌于关外,汉中腹地沦陷,曹友闻本想扼守仙人关,威胁蒙古大军后方,但是赵彦呐极力反对,强行令曹友闻回援阳平关,意欲让曹友闻在蒙古大军由汉中攻入川蜀的必经之路上进行阻截,曹友闻只能硬着头皮打了。

《宋史.曹友闻传》友闻议为以寡击众,非乘夜出奇内外夹击不可。乃遣万、友谅引兵上鸡冠隘,多张旗帜,示敌坚守。友闻选精锐万人夜渡江,密往流溪设伏。

曹友闻的计划时,让曹万率军扼守大安军的鸡冠隘,意图扼守鸡冠隘,挫败蒙古大军的锐气,之后曹友闻趁机出击,试图以此击败蒙古的先锋军,但是计划虽好,宋军也不是说不忠勇,但是两个因素决定了曹友闻这次计划失败了。

第一个是天气,双方在鸡冠隘山下死磕的时候,正好下了大雨。

《宋史.曹友闻传》会大风雨,诸将请曰:“雨不止,淖泞深没足,宜俟少霁。”友闻斥曰:“敌知我伏兵在此,缓必失机。”遂拥兵齐进......西军素以绵裘代铁甲,经雨濡湿,不利步门。

大雨延缓了宋军突击的速度,而且曹友闻所部将士身着绵裘,必然被雨水浸透,不利于宋军将士作战,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宋军突袭的速度和突然性,两军只能在泥泞中近距离搏杀,蒙古大军在兵力上的优势也就逐渐体现出来了,而且随着战事拖延,蒙古大军相继而至,宋军突袭效果没打成,反而陷入了蒙古大军的围困当中,局势也就很不利了。

再者阔端也是有准备的,当时的蒙古先锋军应该不是其他部族组成的部队,而是由善战的蒙古人组成的。

《宋史.曹友闻传》友闻亲帅精兵三千人,疾驰至隘下,先遣保捷军统领刘虎帅敢死士五百人冲前军,前军不动,大兵伏三百骑道旁,虎众衔枚突战。

按照曹友闻原本的计划,他第一波的奇袭是宋军战力最强的时候,可是并未对已经在鸡冠隘和曹万死磕多日的蒙古大军造成什么威胁,蒙古的先锋军守住了阵线,并未被击溃,所以说曹友闻寄希望于突然的袭击而到达击溃蒙古先锋军的想法也破灭了。

《宋史.曹友闻传》血战愈厉,与弟万俱死,军尽没,北兵遂长驱入蜀。

随着曹友闻所部尽数战死,阳平关失守,川蜀再无兵力拱卫,蒙古大军长驱直入,蜀中郡县各地相继被攻陷,各地也是被蒙古大军洗劫一番,虽然后来南宋相继收复了失地,但是经历了战火屠戮的川蜀已经不是曾经的富庶之地了,南宋的国力也是在此战后,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总的来说,蒙宋阳平关之战,是个正值强势的蒙古帝国对南宋发动全线进攻的一个点,沿长江一线,蒙宋双方皆有战事,川蜀之地的蜀军只能自己抵御50万蒙古联军,加上赵彦呐作为统帅,应对方式相对笨拙,导致曹友闻只能在不利的条件下制定军事计划,随着突袭计划破产,曹友闻所率宋军用尽数战死的代价,阻挡蒙古至最后一刻,极其悲壮也极其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