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更是它奠定了“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2020-07-17 15:35:23 作者: 中国考古史上

自从出现考古学后,人类就通过发掘文物来探寻历史,这期间,不仅出土了许多历史遗物,还发现了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讲一讲考古学界的一个重大发现:商朝都城殷的发现及挖掘。

说起商朝,就不得不提起商族,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氏族之一。根据《诗经》的记载:“上天命令凤鸟降临人间,但凤鸟不想亲自现身,于是,下了一颗卵到人间。恰好这时,商帝和他的妃子简狄出行。好奇之下,简狄捡起了这颗卵,吃了下去。不久后,简狄怀孕,生下了契。后来,契成为了商族的先祖,他开辟了一片新土地,并居住于此。”

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的记载,在夏朝建立之初,商族就已经活跃于黄河流域附近了。因此,商人的先祖契和夏朝的禹,很有可能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人,且他们都曾当过舜的臣子,携手治理过洪水。四百年后,商族逐渐强大了起来,到了成汤统治时期,他毅然起兵,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国奴隶社会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在盘庚统治时期,商朝将王都从奄搬到了北蒙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安阳市小屯村附近。在当时,北蒙又叫做“殷”,它曾经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而存在。

也因此,后人常以“殷商”、“殷”或者“商”来称呼商朝。迁都以后,商朝共存在了255年才被灭亡。这期间,殷共见证了十二位国王的统治,他们分别是: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和帝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征讨商朝,建立了周朝。

随着商朝的没落,殷逐渐变成了一座废墟,无人问津。正因为如此,人们将“殷”称为“殷墟”。三千多年来,没有人知道殷墟到底在哪里,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就这样,殷墟沉睡在地里,不为人知。直到1899年,清朝国子监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契刻符号。

之后,经过长期研究,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古文字,即我们现在常说的甲骨文。于是,在甲骨刻辞上,人们发现了商人先王、先公的名号。据此,学者们认定,这些甲骨均为商王室的遗物。通过追溯甲骨文的来源,人们终于找到了它的出处——河南安阳市小屯村。

在小屯村中,人们发现了殷墟的踪迹,并陆续挖掘出了商朝时期的皇宫、宗庙、王陵和祭祀台等遗迹。除此之外,人们还挖掘出了大量商朝礼器和生活、生产遗物,比如:青铜、卜辞、玉石和骨蚌。这其中,祭祀卜辞向我们证明了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和帝辛等国君确实曾建都于殷。

所以,这为我们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确实可靠的证据。之后,随着殷墟的发现,人们逐步揭开商朝的神秘面纱。根据记载,当时人们一共挖掘出了十五万片甲骨刻辞。其中,考古学家们一共挖出了五万片甲骨刻辞,其它则为当地村民与盗墓贼所挖。

由于,埋在土里的时间太长,加上挖掘技术的落后,所以,大部分甲骨出土时非常破烂。到了1903年,帝国列强发现殷墟的存在,并强行加入殷墟的挖掘工作之中,比如:日本人三井源右卫门、林泰辅,英国人库寿龄、金璋,美国人方法敛等人。其中,加拿大人明义士挖掘出的商朝遗物最多。

1928年,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傅斯年大力支持殷墟的挖掘工作,并任命董作宾及其他临时工作人员组成了一支殷墟考古小队。于是,董作宾等人开始了为期十八天的殷墟试掘工作。在这次挖掘中,董作宾一行人一共出土了八百多片甲骨和一些铜器、陶器等文物。就这样,中国现代考古学初步建立。

到了次年春天,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主持殷墟挖掘工作,截止至1937年,李济等人在殷墟一共进行了十五次考察与挖掘。到了1949年,抗战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一些研究机构、博物馆和大学开始对外征集殷墟甲骨。通过这种途径,政府将流落至民间的甲骨大量收回。

虽然如此,但仍然免不了一些甲骨流落海外。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的记载,这些甲骨现在分别被收藏在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和德国等国中。直到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殷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其实,殷墟的发掘几乎完全改变了传统史观中夏、商、周三代的历史面貌,正式确立了殷商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为商周考古确立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对于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点作用;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中商文化和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空白,从而完善了商代的编年框架。

此外,殷墟文物有的是华夏之最,有的是世界之冠,蕴藏着殷代先民们的创造、智慧和卓越的技能。以至于,考古专家评价道:殷墟“发掘着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它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

参考资料:

【《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中国文明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