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争之宋(七章)丁谓帮助刘娥将寇准流放,为何事后首先被驱逐?

2020-07-31 18:52:45 作者: 大争之宋(七

除了这两项比较大的罪名外,剩下女道士什么的罪名更像是花边绯闻。因此刘娥处置丁谓和雷允恭是不太站的住脚的,她更多的是在政治上的考虑,而丁谓和雷允恭真正存在违反朝廷法度的罪名。从她处置了丁谓后朝廷的格局变化看,她在处理政务和维持朝廷政治平稳方面与宋真宗截然不同的理念。

实际上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宋朝政治体系就沿袭了平衡政治的特点,将朝中的权力制衡作为稳定政治的主要手段。不论是宋太宗时期北党两派系的平衡,还是宋真宗在党争中维持的南北两党平衡,都是以制衡的方式维持政治平稳。在很多皇帝看来,只有朝中政治平衡,皇权才能够主导政局。

但从刘娥垂帘听政的十余年看,她明显不是走的制衡政治体系,而是乾纲独断的霸道手段。从她在宋真宗晚年接手宋朝国政开始,先后除去了寇准、丁谓、曹利用三大朋党,压制了赵元俨等反对的宗室势力,其权势堪称武则天第二。按照史书对她的评价"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甚至写出了"太后临朝,威震天下"的文字。由此可见她治国手段之犀利,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而能够有如此手段的皇帝,在男人之中都是凤毛麟角的。绝大多数明君能够把制衡之道在朝政中用好,已经算是出类拔萃了。

宋朝的皇帝大多擅长制衡之道,宋仁宗便是最典型的。因此朝廷大臣对制衡之道的理解非常深刻,也成为朝中格局的潜规则之一。然而刘娥却出其不意的以犀利手段拿下寇准、丁谓和曹利用上当,这完全是不符合制衡之道的。这种霸道的手段更像是汉武帝、唐太宗这种乾纲独断的强势君主,而不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帝王。因此从这个风格来看,刘娥选择快速除掉丁谓是早有预谋的,也是突破了宋朝政治底线的。她的这种操作既不是"兔死狗烹",也不是"功高震主",而是为了扶持年幼的宋仁宗赵祯。

赵祯即位时年仅十二岁,是典型的少年天子,朝中出现"主少国疑"的格局。赵祯没有能力处理国政,刘娥以"垂帘听政"的形式代理,这本来是传统套路。但自五代十国以来,欺负孤儿寡母成了政治风向标,也是改朝换代的最佳机遇期,所以赵祯的皇位是很危险的。刘娥之所以摒弃制衡之道,以强势手段扫清朝中障碍,震慑所有的野心家,就是不能让赵祯重蹈柴宗训的覆辙。当时柴荣便是将制衡之道的政治格局留给柴宗训,却让制衡双方的赵匡胤和副宰相王溥互相勾结,于是才有了改朝换代的陈桥兵变。

刘娥不可能对此没有防范,所以干脆采取强势的手段清洗朝廷,彻底剪除朝中威胁。因此我们看到除了丁谓被流放崖州,包括参知政事任中正在内的十多名官员都被连累获罪。从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刘娥大无畏的勇气,和果断处置的政治魄力。在中国古代的女政治家中,除了武则天、萧燕燕,没有人还能够做出如此果决的决策。而正是刘娥的霸道手段,让朝中阴谋者不敢轻举妄动,让赵祯顺利的渡过了十年的皇帝观政期,顺利的掌握朝廷大权。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娥对宋朝的大功,不下于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