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名士为何热衷于归隐山林?现实冲击下的价值变更

2020-07-31 22:16:46 作者: 魏晋时期的名

魏晋南北朝前后长达3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折、动荡、分裂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既要适应战争带来的流离,也要适应朝廷带来的不安,特别是在玄学、佛学思潮的冲击下,汉代确立的“儒学一尊”的地位也受到撼动,面临着礼崩乐坏的社会制度,文人们不得不重新寻找治国的法则。随着晋代偏安时期的发展,清谈成为文人们的喜好,他们主张老庄的“清淡无为”,使得很多有名之士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在面临仕途无门、政治黑暗的环境下,许多名士选择归隐山林,逃避世事。因此,魏晋名士归隐山林,不愿入世的原因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玄佛思潮的冲击密切相关。

社会动荡不安,改朝易代频繁,名士对当朝统治者不满

魏晋时期,经历了汉末的战乱、三国的纷争、八王之乱、西晋灭亡、十六国混战、侯景之乱、北伐南攻等频繁发生。在魏晋这三百多年里,几乎没有安宁的时期,文人名士也不得不伴随着政权的纷争,适应朝代的更迭,有的名士在有生之年甚至经历了三个君王,而每个君王的统治不同,与名士内心向往的政权统治差距过大,导致名士遁入山林,饮酒作乐,躲避朝廷,不愿入世。如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生于曹魏政权时期,热衷于建安时期胸怀天下、建功立业清朗的政治氛围,而到了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大量的文人因反对司马专权而被杀害,而阮籍怀有济世之志,因不满司马氏统治,故逃避世事、整日酣饮避世,如,他在《咏怀诗·其一》中写道: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在曹魏政权之后,一边不满司马氏统治,一边又躲避司马氏的迫害,害怕自己会像嵇康、何晏、夏侯玄一样被暗杀,于是在政治上不涉是非、明哲保身,这一时期的阮籍饮酒消愁、闭门读书、跋山涉水消遣生活,以《咏史诗》为代表的著作表达了自己在面临尖锐矛盾时,对人生的思考、政治的感慨。所以这首诗为《咏史诗》的开篇之作,以“夜里睡不着,谈琴赏月、孤号遍野、徘徊忧思”之状,情景交融的表达内心的苦闷孤独,被钟嵘评价为“颇多感慨之词”,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处于动乱时期的文人,多遭受政治的变革,一旦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与名士不合,统治者为了维护君权天威,便会杀害异己,这就导致了那些经历朝代变革的名士面临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他们要么改变内心的理想与当朝统治者同心,要么受到政治的迫害达到以死明志的追求,所以名士们选择折中思想,遁入山林,不愿入世,既保全了自身的政治理想,也免除了杀身之祸。

政治黑暗、士族门下风盛,儒家思想遭破坏,隐居入世抒发苦闷之情

魏晋时期,曹氏父子开创了“建安风骨”,这一时期的政治也颇为清朗,曹操身为宦官后代,出身卑微,因为怀有一腔的政治抱负,自他掌权后,便开启一段淡薄门阀观念的士人选拔时期,而曹氏政权没落后,政坛上又掀起一股重门第、轻才能的宗法观念,一些凭借自身才能入仕,却茕茕孑立没有后台,不得不遭受政治的陷害。尤其是在司马氏掌权后,崇尚自然无为、反对名教思想,揭露礼教虚伪,看似是对政治重压的反抗,实际上是对仕途的鄙夷,所以名士们多向往“仙境”,继承了屈原“游仙”的浪漫主义风格,隐居入世表达对儒家重仕途的向往。如魏晋时期的郭璞“好经术、重儒家”,在西晋时期却与执政者思想不符,故隐居山林,咏史游仙,表达政治失意,如他在《游仙诗·其一》中写道: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在这首诗中,郭璞指责京城中奢华放浪的行为,道出自己隐居山林的清净,首句中“京华游侠窟”和“山林隐遁栖”前后对比,又在第二句“朱门何足荣”中否定京华中放浪的行为,肯定自己“托蓬莱”高尚,所以三四句均展现了自己隐居求仙的安逸生活,如在清净的水面上饮水、在高山上采灵芝、在山谷的灵溪中修炼、在仙中的仕途上腾飞无不流露着隐居山林的快乐,而最后三句中以“庄子做漆园吏”的典故来表达政治官场上的凶险,所以发出“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的感慨,说入仕的时候看着很风光,而一旦陷入困境,就会进退两难,不如高蹈于人世风尘之外,摆脱一切世俗的羁绊。纵观整首诗,可以影射出魏晋名士为了避免自己陷入政治困境,不得不隐居的现状,恰好也反映了魏晋政治黑暗、名士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面临着儒家地位下沉、豪门世族的压抑下,很多文人郁郁不得志,特别是一些怀有“济世之志”的名士,在面临这样的君权统治,无处施展抱负,再遭到朝中“清谈”之风的打压,更是无法找到一席之地,只能退隐山林,游仙咏物,抒发政治失意、表达苦闷情怀,保持品德完好和人身自由。

玄佛思想融合,名士无入世之心,却又隐居之乐

魏晋玄学打破了汉代繁琐的儒家经学,开始崇尚自然、宇宙、人生,转而对老庄思想有所推崇,这些名士向往真实,便充分挖掘自然之美,极力寻找“真实”之物,这也是老庄思想的反映,老庄将“真”视为道的精髓、人的本质、修身立人之本,而如何追求“真”呢?他们认为:

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也就是说,老庄认为有修养的人要想追求真实,就必须得从自然中获得,不能受礼教约束、不能被世俗的困扰,只有逃脱外物的樊笼,才能更加接近玄学的真实,所以以陶渊明、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隐逸诗人开启了一代隐居之风。特别是在佛学经学译作流传魏晋之后,更是扩大了玄学的内容,导致玄释合流,名士无为官之意,却心怀隐居之心。如东晋名士王羲之,虽出身名门,却淡薄官宦,享受隐居之乐,他在诗赋《兰亭集序》写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