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前,赵匡胤一直是后周最忠实的臣子,他青年时便投靠枢密使郭威,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郭威死后,在 周世宗柴荣的带领下,为大周建功立业,屡立战功,成为了禁军的重要将领。柴荣病重时,曾将赵匡胤作为托孤大臣,在柴荣看来,赵匡胤不仅是自己的臣子,其实亲如兄弟手足,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自己病榻前痛哭流涕的赵匡胤会在日后篡夺大周江山,此时的赵匡胤已经是禁军的最高统帅了,升为殿前都点检,柴荣之所以能够放心的将禁军交给赵匡胤,就是因为出于对赵匡胤的信任,然而在柴荣死后不久,在 赵普和赵光义的一手策划下便上演了一出军士黄袍加身逼赵匡胤登基称帝的闹剧。
在“万般无奈”之下,赵匡胤最终率军回京,逼迫 周恭帝禅位,正式开创了大宋王朝。
柴荣病死后,周恭帝仅仅7岁,由于外有强敌,新主登基,朝局十分不稳,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闻北汉要联合辽国大举进攻后周,后周集团上至符太后、周恭帝下至文武百官,纷纷慌作一团,在宰相范质的推选下,由赵匡胤率军出征,然而赵匡胤却顾左右而言其他,找借口推脱,就是不愿带兵出征,范质无奈,只好授予赵匡胤最高军权,调动全国人马,果然,赵匡胤立马答应了范质,并于正月初三便率军出京,然而行军至陈桥驿时,京城便一阵骚动,人们纷纷传言赵匡胤要造反,声称: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
很多人对于这个传言并不相信,但是朝廷大臣却嗅出了危险的气息,其实这一谣言正是赵匡胤故意找人散布的,目的就是使京城大乱,并以此挟持自己的军队完全听命自己,赵匡胤一些亲信也在军中传布谣言: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奋力杀敌,又有谁会记住我们的功劳呢?不如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北伐出征,很快这一传言纷纷传遍军中。
黄袍加身这晚,赵匡胤假装醉酒,等待着赵普和赵光义行动,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黄袍盖在赵匡胤的身上,并跪于地上,山呼万岁。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
按照《宋史》所描述的场景,当时的氛围是比较奇怪的,军士拔剑出鞘,怒视赵匡胤,逼他做皇帝,赵匡胤还没来得及说一句话,就被黄袍加身,不仅如此还挟持赵匡胤上马,催促其回京造反,此时的赵匡胤非常慌张,内心却是十分激动欣喜。
按照预先设计的台词,赵匡胤“无奈”答应,但提出了三个要求:
太祖揽辔谓诸将曰:"我有号令,尔能从乎?"皆下马曰:"唯命。"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
随后,赵匡胤便率军回京,《宋史》记载:
副都指挥使韩通谋御之,王彦升遽杀通于其第。太祖进登明德门,令甲士归营,乃退居公署。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质等未及对,列校罗彦瑰按剑厉声谓质等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迁恭帝及符后于西宫,易其帝号曰郑王,而尊符后为周太后。
这一场景不禁让人心惊胆战,一场腥风血雨就这样在史官的笔下用寥寥几行文字浮现,然而这幕后的故事实际上还没有讲完,赵匡胤带兵闯入皇宫,见到宫中有一个嫔妃抱着一个小孩子,便问道这个小孩是谁,嫔妃战战兢兢的回答说这是周世宗的儿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等人就在赵匡胤身边,赵匡胤脸色铁青的对几人说道:这孩子应该怎么办?赵普说:直接除掉算了。
对于此时的赵匡胤来说,篡位已经是授人以柄,万一残害周世宗的儿子,恐怕会留下万世骂名,于是他说:“我即位于周世宗,如果杀掉他的儿子,我不忍心这么做。”赵匡胤问 潘仁美的意见,潘仁美沉默不语,不敢回答,便说明了原因:“臣与陛下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如果劝说陛下杀掉这个孩子,则辜负了周世宗,如果劝说陛下不杀,陛下对我恐怕产生疑心,因此我沉默不语”赵匡胤便将此子送给潘仁美做侄子,也就是后来的潘惟吉,从此不再过问。
在历代皇帝中,赵匡胤是比较厚道的一位开国皇帝,虽然他篡夺了后周政权,但对于后周皇室还是非常厚待的,并没有屠戮殆尽,这一点便值得后人称颂,赵匡胤曾在太庙中立下一块秘密石碑,后代帝王即位祭拜太庙时,必须祭拜石碑并严格遵守石碑上的内容,直到金兵攻陷东京时,石碑上的内容才被揭晓,总共有两条内容:一条为赵氏皇帝不能伤害柴氏子孙,即使是柴氏子孙做了过分的事,也不能以刑律处罚,可若是他们犯了谋反之罪,赐他们自尽,二便是不能杀害文人士官。若是有人违反这两条禁令,那么赵氏子孙一定会受到天罚。正是由于有这两条禁令,才保证了大宋王朝延续了三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