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萧何、曹参、周勃等人,如果按部就班地从他们原本的职位上工作,即便是洪福齐天也不可能跻身统治阶层。
这便是时势在造就人才!
但光有时势是不足够的,面对时代的浪潮单个人的力量总是微薄的,所以在汉阵营内部形成了以沛县集团为核心的组织形式,当然在这个集团内部,汉高祖刘邦是一定要占据核心与主导地位的。
这便涉及到下一个问题了——知人而用人!
刘邦与沛县功臣
四、知人善用,利益分配
汉高祖刘邦的知人善用在历代帝王人物中绝对能够排居首列,能够将一个团队从“开局一双鞋”的境地,带领到“金装遍地走”的阶段,在这一点上堪称“出神入化”。
对于始终辅佐自己的沛县功臣集团,汉高祖刘邦实则是又爱又恨的,但妙就妙在,这两者之间的尺度他把握得非常的精准。
在打天下的时候,沛县功臣是刘邦绝对离不开的有力支撑,说句不客气的,没有韩信可以不争天下;没有张良可以困顿于巴蜀,但没有沛县功臣那刘邦将注定失去一切。
所以,汉高祖刘邦对于沛县功臣给予了最大程度的信任,至少在打天下的时候是这样的,但仅仅如此也足够了。
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一方的谋臣将士多有叛变归附汉阵营,但鲜少有规模地从汉阵营叛逃至楚军。
可见在对待臣子下属这一点上,刘邦不仅树立了绝对的权威,还赋予了他们极大的信任(以及丰厚的利益)。
早年间的沛县功臣
以雍齿、曹无伤为例子,前者是刘邦沛县起义时叛出刘邦帐下(因为野心),后者是在项羽定军灞上、问罪汉王时而告密谋求活命。
在此之前,是刘邦对于汉阵营内部的掌控力度不够强大,但在此之后,尤其是与项楚对弈的条件下,无论刘邦遭遇的境况如何恶劣,再无臣下叛出归楚。
无疑,此时的刘邦对于功臣集团已经形成了强有力的控制。
这种控制一直延续到汉王朝建立后,刘邦大肆封赏众功臣。
而如何安定好沛县集团,绝对是封赏的第一要务,否则汉阵营内部势必会迎来大规模的分崩离析,毕竟他们追随刘邦的原因便在于功成名就、封妻荫子。
可一旦涉及到利益上的划分,即便是亲如手足兄弟,也难免反目成仇。
知人善任只不过是表面工作,实际上体现的是利益关系的划分。
这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将谁谁人用在什么样的职位上就可以一劳永逸的事情,否则韩信长期领军在外早就叛出汉军帐下了,萧何抚镇关中、巴蜀腹地早已经自立为王了,哪还有刘邦的什么事情?
西汉初期分封图
君臣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划分,决定着汉阵营未来的走向。
刘邦深知划分不好利益,就无法安定沛县集团蠢蠢欲动的心,所以他第一步便听从张良的建议,率先将反叛于自己的雍齿封侯。
这一举措使得原本内心躁动的沛县集团功臣内心大定,再然后就是论功行赏了。
在这点上,刘邦并不欲全权听从沛县功臣的意见,而是富有远见地提出将萧何列为第一功臣,然后再依序封赏排列。
而在沛县功臣集团看来,如果按照论功行赏的标准划分,曹参当属第一。
这当然也是沛县功臣为自身的利益而发出的利益诉求,毕竟曹参因战功卓著,如果将其封赏为第一功臣,其下的沛县功臣也多为行伍战将出身,势必利益会水涨船高。
但在这一点上,刘邦并不打算妥协,将萧何列为首功,意味着武将在王朝建立影响势必要淡化,否则让这些人手握重兵,汉祚天下如何能够安稳?
一口甜枣(利益),一手大棒(权威)。
如此一来,才造就了沛县一地的芸芸人杰,才有青史流传的沛县功臣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