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任鲁相,齐怕鲁强大,齐大臣:孔子迂腐不懂战法,可用武力

2020-07-18 03:23:39 作者: 孔子任鲁相,

黎弥奏曰:“齐、鲁为仇,非一日矣。止为孔某贤圣,用事于鲁,恐其他日害齐,故为今日之会耳。臣观孔某为人,知礼而无勇,不习战伐之事。明日主公会礼毕后,请奏四方之乐,以娱鲁君,乃使莱夷三百人假做乐工,鼓噪而前,觑便拿住鲁侯,并执孔某。臣约会车乘,从坛下杀散鲁众,那时鲁国君臣之命悬于吾手,凭主公如何处分,岂不胜于用兵侵伐耶?”——《东周列国志》

这是明朝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里的一段话,这里说的是孔子任鲁国国相后,鲁国强大起来,齐国怕鲁国强大后对齐国不利,所以想趁齐鲁两国盟会的时候劫持鲁君。而齐国大臣黎弥的理由是孔子“知礼而无勇,不习战伐”。用大白话说,孔子傻乎乎的,好骗!

但,黎弥失算了

因为历史原因,孔子被看作是落后迂腐的代名词。这种说法在孔子活着的时候就有人这么说,孔子所学习传授和推行的周礼是周公制定的一套成熟的制度。

所谓的礼法就是按照等级做自己该做的事,从吃饭的饭菜到城墙的高度,再到诸侯国之间战争,都有其规矩礼法。但自从平王东迁,周王室实力衰败,已经无法节制各诸侯国,以周王室为基础的周礼也失去了约束力。用武力说话成为春秋时代共识。但偏偏孔子要让各诸侯国恢复周礼,放弃战争。所以在当时的人和诸侯都认为孔子肯定不懂得战争。

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在边境夹谷相会。相会之前,齐国大臣黎弥定下用500士兵打扮成乐工劫持鲁君的计策。而此时的鲁国是,身为鲁国大司空的孔子全权负责这次的相会事宜。

齐国君臣本以为一向推行周礼的孔子肯定会按照周礼不带一兵一卒,但孔子不是傻子,早已经算明白齐国居心叵测,安排兵车紧跟在鲁君不远处隐藏起来。

齐国是带着目的来的,他要劫持鲁君和孔子威胁鲁国,让鲁国做齐国小弟。

会一开始,黎弥说:“齐鲁两国是盟国,当齐国有战事,鲁国要出300兵车相随”

孔子一听这话就有问题,但他不急不忙的说:“既然齐鲁为盟国,那么齐国夺走鲁国的汶上三县是不是应该还给鲁国”

这是一招釜底抽薪,如果这是买卖,鲁国是稳赚不赔。孔子的这一招打的齐国君臣措手不及,黎弥涨红了脸说不出话。这事齐国肯定是不能答应的,因为这是赔本买卖

黎弥棋差一招,又生一计

凡是盟会都要奏乐,而齐国君臣却是有意的羞辱鲁国。把鲁国齐姜丑事(另一个故事,再开一篇说)让齐国的优人演出来(古代演员)。孔子制止,齐国爱理不理,孔子正色说:

“齐鲁两国既然结盟,那么鲁国大臣就是齐国大臣”

孔子竟招鲁国士兵把带头的几个优人当场斩首。齐景公和黎弥又惊又怕,以前就听说孔子是忠厚长者,恢复周礼,不喜兵战,没想到孔子还有这霹雳手段。

齐国用士兵打扮的乐工本想趁机劫持鲁君,但看到鲁国有准备,而且孔子如此威武,又探听到不远处就有鲁国军队。齐国的奸计终于没有得逞。

盟会结束后,齐景公对黎弥大发雷霆。齐景公害怕得罪鲁国,主动把汶上三城还给鲁国。

这场会盟以鲁国全胜,齐国全败告终。

其实,大家有一个误区,传统的儒生都是手无缚鸡之力吗?其实不是的

首先来说,儒家开拓者孔子就是人高马大,尤善射箭。先秦时期,士这个阶层慢慢发展成儒生,而士就类似于先秦时期的公务员。士的六项入门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周礼礼法只是其中一项,而孔子正是这几方面的大家,所以那时的儒生更像是关二爷,一手提刀、一手握《春秋》。和宋朝以后的儒生根本就不是一类人。最起码,那时候的儒生人人都要佩剑。

结语:孔子不迂腐,正是因为他看透了人性才明白,周公创造的周礼是能解决当时春秋的问题的。有人说,这太难了,是的。有些事不着边际,也很难。但要做和能做本不是一个问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追求。

孔子的再传弟子孟子说的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