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轿、凉轿、兜轿、暖轿、马轿,浅说水浒里的“轿子”

2020-07-18 10:01:07 作者: 山轿、凉轿、

细读水浒会发现,宋江、武松、史进等好汉出远门时,常常会在腿上绑“腿绷”。其实,腿绷就是绑腿,因为出远门时,不仅走的路程多,而且还常常要翻山越岭。古代的路不像今天的道路平坦顺畅,绑上绑腿,可以很大程度地保护小腿不受伤害。

正因如此,所以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绑腿。从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也能看到一些士兵绑了绑腿。

当然,好汉们出门有时候也会骑马,有时候也会用到轿子。轿子,是水浒中多次提到的出行工具,不论男女,也不管尊卑,人人都可以用。

比如,鲁智深打死郑屠之后,渭州府的府尹“随即上轿”,来到小种经略相公的府前;赵员外和鲁智深上五台山时,是找人把他们用“两乘轿子抬上山来”;晁盖、吴用等七人投奔梁山后,王伦曾安排七乘“山轿”抬他们;武松打死老虎后,乡民用“兜轿”抬他,后来又用“凉轿”抬武松到阳谷县;鲁智深行刺贺太守时,贺太守乘坐的是“暖轿”;宋江上梁山后,众头领都乘“马轿”迎接他等等。

总之,在水浒中,轿子频频出现,是很常见的出行工具。

那么,书中提到的山轿、凉轿、兜轿、暖轿、马轿,宋代历史上是否有呢?如果有,各是什么样?接下来,就聊一聊这几种轿子。

先说轿子的历史

中学历史课本上,有一幅很有名的画,是阎立本的《步辇图》。画中,李世民乘坐的是“步辇”,也就是用人力来抬拉的类似车的工具。事实上,辇本身就是人拉车的意思,这从字的构造也能看出来,上面两个“夫”,后面一个车,意思是两个车夫拉着车。

而辇,正是轿子的前身之一。除了辇之外,舆也是轿子的前身。

舆本意是造车、车子或者车厢,后来人们把这种车厢放在竹竿上抬起来,形成了舆轿。起初,这种舆轿要抬高到肩部,所以叫“肩舆”;后来则抬到腰部位置,故而又叫“腰舆”。

辇和舆,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后来发展成为轿子。

比如唐代的步辇,其实和轿子已经很像了。唐昭陵新城长公主墓的壁画上,还出现了房子似的辇,需要抬着;还有唐代莫高窟中,有《宋国夫人出行图》,图中出现了肩舆(也叫檐子),尽管看起来像是小亭子,但也需要抬起来。

这些虽然不叫轿子,但实际上属于轿子。

再说水浒里的轿子

由于辇、舆的发展,到宋代时,已经有不少种轿子。《宋史》《武林旧事》《梦梁录》等史料中,提到过“竹舆”“木舆”“肩舆”“腰舆”“山轿”“凉轿”“暖轿”“显轿”“暗轿”“梯轿”等,材料不一,种类繁多。

或欲更招他妓,则虽对街,亦呼肩舆而至,谓之“过街轿”。

余以健卒挟山轿强登。以山丁三十夫,曳大绳行前挽之,同行则用山中梯轿。

资料很多,不一一列举。总之,水浒中所出现的“凉轿”等轿子,宋代历史上都有。接下来,就详细说说水浒里的几种轿子。

第一种是山轿。

顾名思义,山轿是专门用于登山的轿子。山上崎岖不平,按理说抬轿子并不容易,因为坐轿子的人会随山路而倾斜,不太安全。但是,山轿设计得很巧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山轿)高下轮转之制,或施以青罩,用肩板、棕绳低舆之。——《山家清事》

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事》中所说,坐山轿时,会用到高矮不同的两个轿夫,上山时矮的人在前面,高的人在后面,下山时反过来,就像用肩板和棕绳控制舆一样,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坐轿人的平稳,不会出现倾斜。

抬山轿费力,还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费用较高。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说用健卒强行登上,还用到了三十人拽着大绳往前拉。显然,花费不会低。当然,一般山也没有这么险峻,一般人更不会强行登山。

第二种是凉轿。

百姓曾用凉轿把武松抬到阳谷县城中,之所以说是凉轿,是因为这种轿子没有遮挡起来,是露天的,坐着凉快,多是在夏季使用。

初六日,乘杨侁朝拜天贶节,遂闭城,率众射死侁于凉轿中。——《齐东野语》

南宋时,唐州守将郭胜意欲叛变。侁朝告知赵范,赵范准备将郭胜下狱,但因为保密工作没做好,被郭胜提前知道。六月初六正好是天贶节,杨侁乘坐凉轿,结果被郭胜射死。

从这里可以发现,凉轿是没有任何遮挡物的,完全露天,所以赵范能发现并射死杨侁。

武松打虎时,正是十月,天气还算热,所以大家让他坐凉轿。

在此之前,武松乘坐的是兜轿。所谓兜轿,就是简易的轿子,只是两根棍子中间一块布兜而已。这个兜,除了用布之外,也可以是用座椅,总之很简单。因为老百姓没钱,时间也仓促,所以就用了兜轿。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