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应州大捷注水?别光看阵亡人数,倒是分析下战术呀

2020-07-19 13:18:19 作者: 明武宗:应州

序言:作为正德年间唯一一次,同时也是明朝最后一次的帝王御驾亲征案例,由明武宗朱厚照亲自策划且战胜蒙古“达延汗”的“应州大捷”,势必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可是,双方总计将近十万的兵力配置,却仅造成了“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的战争结果,明显与理论中的“战损比例”有着很大出入,所以,也就让很多人都误认为这场“应州大捷”应该是注水了,但事实上,这场战役的水分其实并不大。——《明武宗实录》

达延汗画像

就像此前于正德初年,达延汗就同样率军大举南下侵扰过明朝边境,大掠宣府,“营于牛心山黑柳林等处”,战线也是“长阔二十余里”,显然兵力也是不少,而后更是造成了明朝军队“官军死者二千一百六十五人,伤者一千一百五十六人”之多。——《明武宗实录·卷一》

与此同时,被“达延汗”掠去的马匹、财富、牲畜、以及男妇等数量更是不计其数,明朝损失惨重。这场事件即是历史上著名的“虞台岭之败”。

如果再往前追溯,于弘治八年,达延汗还曾创下了“三入辽东,多杀掠。明年,宣、大、延绥诸境俱被残”的战绩,属实是不负他蒙古“中兴之主”的称号,其所属将士的战斗力也足以略见一斑。——《明史·外国八鞑靼》

也正是“达延汗”的这些战绩,才造成了很多人认为这场“应州大捷”应该是注水了,战争结果并不真实,甚至还有可能是失败了,只是明武宗在吹牛。

但是呢,纵观达延汗每次的侵袭路线以及时间,赫然都是随心所欲,物资消耗差不多便要侵扰明朝边境去掠夺一番,极为的不确定,而反观明朝自身,受限于机动性不及蒙古骑兵,在面对蒙古骑兵的侵扰之时,只能采取一种被动防御的事态,十分被动。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故而,从明太祖朱元璋执政时期分封的“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以及肃王”等九大塞王开始。

再到弘治十四年所设立的“固原镇”结束,明朝历代统治者在蒙古鞑靼大军的不断侵袭中“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又相继设立了“九边重镇”来完善边防体系。借以用来防御鞑靼的侵袭。——《明史·兵三》

然而尴尬的是,九边重镇固然起到了防御蒙古大军侵袭之效,却也只是相对而言,毕竟明朝边境幅员辽阔,蒙古骑兵的机动性又远高于明朝将士,且打完就走,根本就不给明朝官兵驰援的机会,所以明朝每次面对鞑靼侵扰之时往往都会以战败而结束。

或者是最多只能达到一种打退鞑靼侵扰的程度,至于追击,那是想都别想,先天性的机动性差距就注定了其必然只能收割一些受伤的蒙古骑兵,因此即便是战胜了,其战果也势必不会高到哪里去。

那么我们再来看这场“应州大捷”。

明武宗画像

一、明武宗的战术配置

首先第一点,明武宗是御驾亲征,所以在命令的执行上肯定是比平时的战役要积极的,万一士兵或者将领在战场中立个功,或者是解救明武宗于水火之中啥的,那加官进爵什么的不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吗,所以这一点,我们大可不必怀疑。

再来看看明武宗的战术,明武宗之所以出边巡关,其本意就是为了实现他御驾亲征的诉求,他出于好奇心,想和蒙古骑兵干一仗,所以在驾临“阳和卫”之际,就煞有其事的给自己弄了一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头衔。

同时以这个名义给大同总兵官“王勋”发了一封信,这王勋也是聪明,突然接到这封到处透露着奇怪的信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在多方打听之下才得知这是皇帝贪玩,来边关旅游来了,可是自己要驻守边关,无法去往“阳和卫”迎驾,只能是暗中加派暗哨,对边防事务更加上心。

蒙古骑兵漫画插图

巧的是,正德十二年冬,“虏五万余骑营玉林将入寇”,达延汗还真就率领着五万大军来了,而且打算从玉林切入,一路向东,目标直指大同镇,这下王勋可慌了,这时候的明武宗并未回宫,依旧待在阳和卫。王勋担心明武宗安危,便连夜派人赶往阳和卫,想要明武宗回宫避难。——《明武宗实录·卷一五四》

然而结果却并没有如王勋所想,他派出去的人非但没带回明武宗回宫的消息,反而还带回了一份命令,“命诸将分布要地,大同总兵官王勋......军大同城,......萧滓军聚落堡,......时春军天城,......陶杰、......杨玉、......杭雄军阳和,......朱銮军平虏,......周政军威远”。赫然是对这场战争势在必得,并制定好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明武宗实录·卷一五四》

很明显,明武宗把防守的重点放在了“大同镇”和“阳和卫”两地,同时在大同镇以东的“聚落堡”以及“天城”驻守了兵力,而后又在大同府西边的大后方“平虏”及“平虏”一带也同样驻扎了部分兵力。

从而也就形成了一种聚落堡和天城负责驰援大同;威远、平虏两地和阳和卫遥相呼应,分别从后方及侧翼负责切断鞑靼大军的退路,一旦达延汗率兵进入大同镇,便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包围圈”。

明朝总兵官剧照示意插图

二、达延汗更改战略计划

但不曾想,从玉林切入的达延汗眼看“阳和卫”和“大同镇”都有重兵把守,并没有贸贸然的上去就打,而是急转南下,直接去往了“应州”一带,抓住了明武宗的防御漏洞,反而更加深入大同府腹地。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