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被曹操称为“妖妄之国”的张鲁政权,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2020-07-19 15:36:21 作者: 三国中被曹操

《三国志·张鲁传》记载“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

张鲁要求他手下的祭酒们,在汉中普遍设立可以免费居住的房屋——“义舍”。在“义舍”里,还有免费供应的米和肉,让路过的人可以吃饱饭。

这种“义举”,不光对于汉中百姓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甚至就连周围州郡的百姓也都慕名而来,公元211年,马超、韩遂与曹操作战时,“关西民由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这些都是张鲁实施福利政策的结果。

3、实施宽仁的法律制度

汉代法律,保护的是地主豪强,惩戒的是贫苦农民,法律的公正性得不到保证,而执法者因为袒护权贵,更谈不上秉公办案,这成为百姓的一大“痛点”。

而张鲁在汉中时,为了减少执法中的差错,尽可能的减少冤假错案,制定了“犯法者,三原,而后乃行刑”的政策。也就是说,在五斗米道内部,对触犯了法律的人,可以给予三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仍不改正,才量刑治罪。

“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意思是说,对于犯了小错误的人,可以通过参加公益劳动的方式以免除罪责。这种以“教育为主,刑罚为辅”的法律制度,非常具有人性化,也深得民心。

对比三国时代其他的割据政权,张鲁治下的汉中,无疑是富有魅力的。

四、张鲁政权为何能存在近30年?

张鲁虽然以不是特别光彩的手段夺取了汉中,但他在汉中实施了普惠和宽仁的政策而深得民心,并能最终在这一隅之地

统治近30年,成为汉末三国最富魅力的政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张鲁政权是当时最为富庶安宁的地区之一。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互相攻伐,中原地区生灵涂炭,满目疮痍。即便是在偏居西南的巴蜀地区,在刘焉、刘璋父子统治时期,也是经常出现内乱,兵祸不断。

而如同前面说述,张鲁在汉中实行了一系列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政策,使得汉中成为当时军阀混乱之中的一片乐土。《三国志·张鲁传》中说:“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

2、张鲁守土有方、御敌有术。在当时,张鲁的周围,不仅先后有董卓、马腾、韩遂、马超、刘焉等比他要强大许多的劲敌存在,即便是曹操、刘备和孙权,也都密切关注着汉中的局势。

刘备曾经评价张鲁说:“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实际上,张鲁并非一个只知道关起门来听天由命的蠢人。他非常重视天下局势的变化,并不停的招降纳叛,壮大自己。

《三国志·马超传》中,记载了张鲁笼络马超的细节,是想“以为都讲祭酒,欲妻之以女”的,“都讲祭酒”在五斗米道中是仅此于“师君”张鲁的存在,可见张鲁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而张鲁之所以想重用马超,无非是要拉拢西凉兵团,为己所用,共同抵御曹操。

3、张鲁拒绝称王,极富韬晦。张鲁久据汉中,兵精粮足,但从未动过称王的意思。其间,有一个李休的人,曾经建议张鲁称王称霸,张鲁不听。

《三国志·张鲁传》也记载:“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

当年,袁术得到了传国玉玺,也大言不惭自称皇帝,而张鲁得到了玉玺,并被手下建议称王时,仍然是不为所动。

后来曹操攻陷了阳平关时,张鲁带领余部撤到了巴中,其手下想要坚壁清野,把府库中带不走的物质宝物全部烧掉,而张鲁却制止说:“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

这说明,张鲁心中有“国”,而不是顽固的割据派。

曹操听说张鲁此举,非常高兴,派人抚慰张鲁,张鲁于是投降,被拜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迁还中原、他的五个儿子都封为了侯,有一个女儿还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