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话虽如此,可面对内外部的种种巨大压力,秦武王、甘茂二人内心难道就一点都不起波澜吗?
楚国大军一出现在宜阳战场之上,秦武王就大为震惊。当年张仪以商於之地六百里骗楚怀王与齐国断交,导致楚国失去了汉中之地,秦、楚矛盾也因此而尖锐化。这次秦、韩决战之际,楚军赶来必然是不怀好意!想到这,秦武王动摇了,打起了退堂鼓。
秦武公的动摇,让甘茂也有些惊慌——这将会令他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于是,甘茂赶紧劝说秦武王:“楚军虽与韩国联合,但绝不会替韩国先出兵攻击秦军;韩人也会担心战后楚国别有企图。因此,韩、楚之间必定会互相防备。现在楚军虽说来援救韩国,却声称对秦国没有怨恨,所以下臣知道韩、楚二军必定会互相防备!”楚军虽已出动,却不敢公开针对秦军,足见楚人开战决心确实不强。
听了甘茂这番分析,秦武王这才冷静了几分,暂时打消了撤军的想法。可是,楚军在一旁虎视眈眈始终是个威胁。如何才能确保楚军不会发起突然袭击呢?
这时,大臣冯章又献上了牵制楚国之计:“宜阳城如果不能攻破,韩、楚必将趁我之弊,秦国就将遭受危机!不如许诺将汉中归还给楚国以讨好楚人。楚人如果不主动进击,那么韩军就孤立了,将不会再对秦军构成威胁!”
秦武王也没别的办法,只得依计而行。不过,冯章出使楚国后,在汉中这块大饼的诱惑下,成功地拖住了楚军的进攻步伐。为确保不出差错,秦武王又暗中联络了身处前线的楚军主将景翠,承诺把煮枣(今地不详)送给他,希望他不要援助韩军。
就在此时,秦人想不到的是,周王室居然也帮了他们一次。
在听说秦国一定会攻破宜阳后,东周君心情顿时沉重起来,便问赵累:“你站在寡人立场,该怎么办?”
在经历这场决战之后,不管谁胜谁负秦、韩双方都会损失惨重,坐山观虎斗的楚军就必定会成为左右局势的决定性力量。既然如此,赵累认为还不如先去讨好楚军主将景翠:“国君可建议景翠:‘您现在身处高位,战胜,地位也无法再提升;不胜,就必死。还不如等秦攻破宜阳后才进军,秦人怕您趁火打劫,一定会献上宝物;公仲倗感激您为韩出兵伐秦,也一定会献出宝物!’”
楚怀王原本就不想激怒秦国,秦人又献上了重赂,连周王室都派人前来讨好,景翠当然也就乐得清闲,在一边观看大戏了。
楚国的威胁解除,这让秦军彻底放下了包袱。甘茂连忙下令,对宜阳城发起了猛攻。然而,韩国人的抵抗依然顽强无比。凭借险要及坚固的城墙,尽管秦军猛攻了五个月,韩国军队依然坚守着宜阳要塞。
如此长久消耗下去,对秦国必然是极为不利。
见此情景,右相樗里疾以及公孙奭天天劝秦武王撤军,以免遭受更大的损失。听着前方传回的战报,秦武王也知道,秦军损失极为惨重,又开始动摇起来。于是,他派人召回了甘茂,说想要退兵。
秦武王的态度会转变,甘茂早就预料到了。他也不争辩,只说了一句:“息壤的盟约还在啊!”听到这话,秦武王猛然醒悟过来,回道:“确实如此!”于是,秦武王坚定地再度增兵,又把甘茂送回了前线!
数月的艰苦征战,已经让秦国军队疲惫不堪。秦国高层对征战宜阳决心的动摇,加剧了秦军的厌战情绪。虽然赢回了秦武王的支持,可在甘茂返回前线后,军心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甘茂三次击鼓命令全军出击,可士兵们都不愿进攻!
看到这种情形,秦国右将军尉提醒甘茂:“您还不动用军法,就一定会兵败宜阳!”
甘茂也知情势极端不利,却毅然答道:“我客居秦国而能得到相位,就是凭攻宜阳赢得了大王喜欢。如果宜阳不能破,公孙奭和樗里疾一定会在国内诋毁我,公仲倗又会在外压迫我,那我就再无出头之日了!请明天再次发起进攻,如果不能攻破,宜阳外城就是我的坟墓!”说完,甘茂立刻集合全军,当众宣布尽出家财来嘉奖那些有功之士。
重赏之下,秦国军心大振。
第二天,秦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终于攻破了宜阳要塞,还斩首六万!
宜阳要塞一破,秦国东进中原道路上的最后障碍就被彻底拔除。秦武王兴奋不已,亲自随军进入了西周。却不想乐极生悲,在与身边力士比拼举鼎时,秦武王不幸脱手,被巨鼎砸断了小腿,数月后不幸身亡。
秦武王一死,甘茂的后台也就消失了;陷入孤立的甘茂,不得不逃到了齐国。
甘茂攻克宜阳,是秦国第三次攻打宜阳。此前秦国两次攻打宜阳,分别是公元前391年和公元前335年。虽然在公元前335年秦人也曾攻破宜阳城,但甘茂这次无疑意义最为巨大。甘茂这次攻克宜阳要塞后,秦国东进中原的大门就被完全打开,再也无法关闭了。
但从第三次宜阳之战的过程可见,整个战事虽然秦军实力明显占优,却还是意外不断。秦国究竟是凭什么赢得了最后胜利?
为了攻破宜阳,秦国付出的代价十分巨大。除了巨大的物资消耗和人员损伤,为牵制楚国,秦国还被迫承诺归还汉中之地。虽然事后秦武王反悔,但秦昭襄王上台后,为缓和与楚关系,还是把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还给了楚国。为赢得宜阳要塞,秦国竟然在南方对宿敌作出了重大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