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976年去世后,长大成人的次子赵德昭已经25岁了。长子赵德秀夭折。三子早夭得连名字都没有,宋徽宗为其赐名为赵德林。四子赵德芳17岁。可以说,无论赵德昭还是赵德芳从年龄上说都已经可以做皇帝了。
那为什么?37岁的叔叔赵光义做了皇帝?这个问题,我通过四个角度谈谈。当然,赵光义对于两个侄儿也确实够狠的,一个三年后自杀、一个五年后病亡,两个侄儿都是在壮年!但问题是,谁让你生在帝王家呢?最是无情帝王家嘛。
因为赵光义的实力和威望,他当皇帝,臣子们的既得利益才能被保护的最完整。
赵匡胤打天下的时候,比其小12岁的赵光义也开始协助其二哥。可以说,对于赵匡胤的心腹们来说,赵光义是熟人,他的脾气秉性,赵匡胤的心腹们都很了解。同理,赵光义也很了解他们。
所以,这一方面可以减少“杯酒释兵权”后,赵匡胤将比较明显的有可能威胁赵姓天下的武装势力,削权后新起的“次等心腹”的威胁;又使得这些“次等心腹”的既得利益得到最大化保留。
毕竟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赵光义的心腹,其实也同时是赵匡胤曾经的心腹。但赵德昭、赵德芳的心腹可未必是他们了。毕竟年龄、经历都在那里,赵德昭、赵德芳没有经历开创天下的历程。所以,他们当皇帝会更喜欢用新人,老臣的地位不容易保住。
经历过五代十国的文臣武将们,有几个是“忠臣”?
北宋时,包括欧阳修等人对于冯道曾进行过严厉批评,说他不忠。后世也有许多人如此说,但是翻看“五代十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朝中活的时间长的人其实都不是“忠臣”。
冯道历仕四朝十帝,寿享72周岁。和他年龄差不多的臣子们哪个不是这样?就算你四五十岁,也得历经两三个朝廷了。因此,几十年的历史和现实导致在北宋初的文臣武将,谁也谈不上谁是“忠臣”。北宋开国文臣们,哪位不是三个以上朝代的老臣?哪里有什么忠君,都是为自己利益服务的犬儒。
每个人忠于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像冯道这种人还算非常好的官员呢,不贪腐、不乱政,纯粹的行政官员。为当时的百姓、社会反倒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真正掌握军权的人是赵匡胤兄弟而不是其他人,文人更加受重视。
赵光义那时是晋王,位列宰相之上,又是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可以说,完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同时,也给了他一定的“代兄”掌权的权利。在赵匡胤并没有“太子”的情况下,赵光义的地位某种程度上就是“储君”。
对于赵匡胤的心腹来说,某种程度都和赵光义的关系也很好。他们都姓赵,谁当皇帝都是臣,赵光义当皇帝,所有老臣都会照样被重用。赵德昭当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文人们都是墙头草。历经五代的文人们其实比武将们还墙头草。老百姓有句名言“人死如灯灭”,除了特别拧的人,与赵光义有矛盾的人会反对赵光义做皇帝,没人会反对赵光义登基。
赵匡胤一死,宋朝最有权力的人是赵光义,是叔叔。
赵德昭虽然已经25岁,但是从三年后,赵光义一句话就能逼死赵德昭看,此人气性太大,作为政治人物不合格。作为皇子的他,过于看重皇家的尊严。
北宋初期,儒家统治观正在打造过程中,无论是皇位继承制还是忠君思想都没有完成。人们的思想比较现实
既然,赵光义又有实权又有比赵德昭、赵德芳更好的政治和军事头脑,更重要的是他还想当皇帝。为了自己、为了北宋的未来,宋朝文武都欣然接受了这一命运。再加上赵光义又有母亲的威严,从这个角度上说,即使有人想反对也没有借口。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经过晚唐、五代十国的乱世,儒家道德观在唐朝的地位并非唯一,到了北宋时其地位更加薄弱了。所以,所谓的皇帝的儿子就必然是皇帝的思想并不存在。同时,那一时期正是乱世。如果皇子们在没有经历锻炼下,亡国乱政的事情在五代已经出现过例如后汉隐帝刘承祐,对于老臣进行的某种屠杀、逼迫,直接造成郭威黄袍加身事件。
所以,为了皇帝家族的兴盛,皇室内部“有能力者居之”还是比较有市场的。比如辽国也是兄终弟及,宋朝那时也是。
可见在当时的社会,谁有权力,谁对政权最有影响力,在皇族中就自然成为最可能的皇帝,是十世纪的人的主流思想。
综上所述,因为上述四个原因,无论赵光义继承皇帝是通过正常手段,还是通过刺杀篡位都不重要,那个时代的人心所向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