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帝王序列中,明太祖朱元璋和汉高祖刘邦是仅有的两位布衣皇帝。但与做过泗水亭长的刘邦相比,朱元璋的经历无疑更加传奇。从1352年投奔红巾军开始,朱元璋用16年时间实现了从托钵沙弥到军事集团首领再到开国皇帝的三连跳,其社会身份重构的历程,绝非所谓“天命使然”这种虚妄之词所能简单概述。
今天,秦皇汉武就通过一篇长文来详述朱元璋的发迹史,以期能够一窥布衣天子的些许成功秘诀。
一、从流浪汉到红巾军骁将(1344—1355):不飞则已,飞则冲天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一个几尽赤贫的佃农家庭,陪伴他童年的是食不果腹的艰辛和元政弛极的黑暗。1344年春,16岁的朱元璋遭遇了人生第一场重大变故,旱灾和瘟疫在短短二十天时间里夺走了父母兄长的性命。
贫不克葬,殡无棺椁,在用几件破衣包裹父母尸身后,朱元璋落发为僧,在皇觉寺做起了小行童,数月后又被迫离开寺院托钵流浪,期间风餐露宿,饱经冷暖。
1352年,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朱元璋的儿时玩伴汤和带壮士十余人仗剑投靠,并给回到皇觉寺的朱元璋寄来一封书信。
对于好友的相约,朱元璋颇为犹豫,他多次向神佛卜问吉凶,然而汤和来信消息的走漏让朱元璋再无任何顾虑,毅然走上了造反之路。1352年闰三月初一,朱元璋入濠州城,投入郭子兴麾下。
《明太祖实录·卷一》载:“子兴因言上(指朱元璋)度量豁达,有智略,可妻之……乃以女妻上,即孝慈高皇后”。
加入红巾军的朱元璋很快被郭子兴看中,并以养女马氏妻之。在郭子兴死后,又因“子(指郭天叙)不能驭诸豪英兵”,朱元璋顺利成章地成为了这支红巾军的统帅。
但实际上,朱元璋发迹的第一步远非《实录》所载的那般顺天应命。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身份仅为步卒,贱如草芥,为此,前一秒还在佛前虔诚祷告的朱元璋,转身即拿起刀枪凶狠的刺向官军的胸膛。凭借着作战勇猛,入伍两月,朱元璋升格为主帅郭子兴的亲兵九夫长。
在卫戍主帅期间,朱元璋野心开始滋长,他不再满足于投靠义军只为保命安身的初衷,开始显露出进入核心圈做统帅的欲望。为此,他走出了发迹的第二步。
《滁阳王庙碑》载:“初劝滁阳(指郭子兴)馆高帝于贰室者,次夫人也。滁阳被械,携二子从高帝奔告鲁淮者,亦次夫人也”。
郭子兴有一妻一妾,夫人张氏,次夫人亦张氏。史书没有记载朱元璋用了什么样的手段能够让次夫人对其青睐有加,以至于极力主张招朱元璋为婿。郭子兴虽然听从了次夫人建议,但却仅以养女马氏妻之,而未将亲女郭氏嫁给朱元璋。当然,郭氏后来还是成为了朱元璋的嫔妃,这已是后话。
成为养女婿的朱元璋,依然没有进入元帅府的核心圈,为此,朱元璋于1353年六月返乡募兵得700人,“子兴喜,以上为镇抚”,这个时候朱元璋才有了军职,但招募来的700人却尽数被郭子兴收编,朱元璋身边仅有徐达等二十余人。直到1355年春红巾军攻下和州后,郭子兴才命朱元璋为安徽和县总守。
但郭子兴对朱元璋的防备之心却并未放下,有2件事可以看出:
一是和县红巾军被一分为二,分别由朱元璋和郭子兴的妻弟张天祐统领,而《明实录》所载“守门者亦与上(指朱元璋)有隙”也证实,朱元璋对和县红巾军并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二是在和县攻下后不久,郭子兴即对朱元璋起了猜疑,专程从滁州赶到和阳“欲督过”。
之所以起疑,或许是发觉了朱元璋有坐大之势,忧虑日后无法驾驭。不过郭子兴在当年即因病去世,他的猜疑并未给朱元璋带来实质性的局限,反倒是给了朱元璋全盘继承郭氏家族“遗产”的机会。
郭子兴死后,其子郭天叙在小明王敕封下继承了郭子兴部属,但此时的义军内部已经分化,郭天叙所辖的不过是张天祐、邵容、赵继祖等郭氏旧部,对朱元璋部已无权辖制,只不过此时因外部军事压力尚在,义军矛盾并非激化。
1355年6月,义军渡江攻下太平路,仿元制设太平兴国翼元帅府,郭天叙成为都元帅,朱元璋、张天祐则分别为左右副元帅,因元朝以右为尊,所以,此时的朱元璋实为“三把手”。
从军三年,朱元璋实现了从小卒进入郭氏军事集团核心圈的跃升,朱元璋有了争天下的赌本。二、从“三把手”到吴王(1355—1362):雕心雁爪,狼性处事
义军渡江后,朱元璋地位在郭、张之下,然而仅仅数月过后,郭、张却很“巧合”的同时战死。关于二人的死因,《明太祖实录·卷三》作了如下记载:
“陈埜先遂叛,与元福寿合兵来拒……我师失利,天祐、郭元帅皆战死。”
义军在1355年6月攻下太平路后,方山寨民兵元帅陈埜先即率兵数万来攻,但被义军击败,陈埜先率众投降。当年九月,陈埜先献计邀郭、张、朱三元帅合兵攻集庆(南京),但朱元璋笃定“此贼多诈,最叵信”,采取了“姑许之,不往”的策略,留守太平府并未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