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败给刘邦的主因,韩信和陈平谁说的更准确

2020-07-21 13:26:29 作者: 项羽败给刘邦

文/灞上桑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败光了始皇帝的家业,短短十五年的秦王朝终结。天下局势由群雄纷争演变为楚汉争霸。刘邦起初连吃败仗,被项羽吊打,之后双方势均力敌,划界鸿沟。再后来刘邦进入战略反攻,项羽穷途末路,被逼死于乌江边上。历时五年,曾经天下无敌的楚霸王项羽败亡。

楚霸王乌江自刎

项羽为什么打不过刘邦,稍微熟悉这段历史的小伙伴们都知道。西汉开国元勋里,韩信在军事上立功最大,而陈平在几次紧要关头用谋略挽救过刘邦的危局。这两位奇才都曾经点评过项羽的弱点,推断项羽必败,各有见地。

当初韩信不被项羽重用,投奔刘邦集团,被萧何相中,极力推荐给刘邦。韩信被拜为大将军时,发表了一番言论,对项羽做出了评价。说项王不能任用贤才,徒有匹夫之勇。对部下的封赏很吝啬,新刻的官印拿在手里都磨圆了棱角,也舍不得给人。

韩信剧照

陈平当年也是从项羽麾下投靠刘邦的。周勃和灌婴打了陈平的小报告,说他品行不端,三番两次背叛旧主,有墙头草的做派。刘邦起疑,责问他。陈平开诚布公辩解,说明了离开项王投奔过来的原因,言辞恳切。刘邦一听觉得太有道理了,赶紧给他道歉。

陈平对项羽的评论很简单,说他对投靠而来的人才不信任,重要职务全给了项氏宗族和他的妻舅们。再有本事的人也出不了头。

韩信与陈平有切身体会,都认为项羽不会用人,陈平的描述细致一些。二人的见解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韩信认为项羽必败,更致命的因素是小家子气,舍不得给人封赏。这两位奇才一文一武,对项羽败亡的原因谁说的更准确呢?

陈平剧照

对于这个问题,我更赞同陈平的观点,韩信的说法有私心在里头。我们简单说说。

关于封赏这事儿,先秦典籍就有不少论述。诸子百家虽然各自主张不一,对于君王应该如何行使权力、封赏臣下,却相当一致,例如儒家和法家。总结起来就四个字,慎而重之。要知道,人类的进步来自于前人的经验,不乏许多血淋淋的教训。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所以刑罚的目的不是为了处置有罪责的人,而是防止人们犯错。封赏制度的建立,是为了鼓励人们向善、建功立业。

即便是纯财物的赏赐,君王也不应该率性而为。无功而赏会助长一些人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君王身边的亲信往往毫无功劳就得到大笔赏赐。在古代,财物与官爵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种事只要不出格,一般还不会导致多严重的后果。封官爵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职位显要的那种,事关重大。如果为了笼络人心,把它当做礼物,不考核功绩就轻易送人,官爵自然就变得“廉价”,被人轻视,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更严重的后果是,君王的权威也随之下滑,甚至因此引发祸乱。

古代官印

这样看来,项羽对部下的封赏比较小气,实际是一种谨慎。这并不是他败亡的因素。我们知道,西汉前期总体来说官爵制度很严格,虽然可以花钱买官(捐官),能交易的都是一些无关痛痒没有什么实权的职位,高官是不可能捐来的。想要封侯更难,必须有军功(个别特例除外)。李广跟匈奴打仗几十年,连个品级最低的关内侯都没有捞到。后人同样误会汉武帝小气,其实是李广的军功达不到标准。直到西汉末期,外戚掌权,这种公平的制度才被打破。

那么很大方地封侯封王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可以参考西汉末年王莽家族飞黄腾达的例子。刘邦辛苦得来的天下毁于一旦,与政局混乱、随意封赏不无关系。王莽的新朝年间,绿林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为了收买人心,一口气封了几十个侯,然而没什么用,丝毫不能提高绿林军的战斗力。清朝的太平天国,一边吃败仗一边封王,临覆灭时候居然封了上千个王,简直就是个笑话。

项羽塑像

项羽最大的弱点,陈平说的很明白了,就是任人唯亲。项羽倚重的亲族故旧们没什么本领,可他们还不忠诚。再高的封赏也买不来赤胆忠心。项羽在乌江被围时,最后身边只剩下二十八骑,那些被他委以重任的人散的散,降的降,一个都没剩下。

韩信指责项羽舍吝啬,其实是一种私心在作祟,有主动讨要封赏的意图。打下齐国时,韩信就这么干了,要求做齐王,如愿以偿。最后他没有好结局,这里就不讨论了。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交流。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