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魏武其人:曹操在历史上的“画像”与“原像”

2020-07-22 00:05:58 作者: 正确看待魏武

在很多文史爱好者眼中,曹操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对他谩骂者虽然大有人在,但乐于称颂的也不在少数。小鹿本人,便是个“曹吹”。话虽如此,小鹿今天要说的,却是一个很客观的话题:如何正确看待魏武其人。

在历史上,曹操绝对是他那个时代的顶尖风流人物。可由于种种原因,曹操的风评先经历了两极分化,又被扣上了几百上千年的篡汉奸雄,经过一小段时间的翻案,直到现在的重回两极分化。

而关于曹操第一手史料的分歧,则在《三国志》表现地淋漓尽致。如果再加上裴松之的注,我们能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对曹操不友好的史料,多半来自江南地区,出自吴人之手。

像《江表传》、《吴历》、《吴录》、《曹瞒传》等书,清一色“差评”。尤其是最后一本,从书名(阿瞒)便能看出它对曹老板的恶意。因为在当时,直呼人家的小名,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情。所以教养这东西,不是谁都有的。

当然,这里不是针对东吴史料。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贬曹扬孙的倾向还是十分明显的。一如孙氏对自家瓜农身份的遮遮掩掩,一如它对曹魏集团的整体式“降智打击”。

这里举个比较有代表的例子,华歆。裴松之注引的《曹瞒传》中,便记载了华歆残杀伏皇后的经过。

而这,也差不多是华歆被人黑的最惨的一次。不说华歆师出名门的潜在背景(同学有卢植、郑玄等人),且看世人对他“渊清玉洁,有礼有法”的评价,便知华歆并非是这样的轻狂之辈。

小鹿想了想,觉得很有猫腻。华歆年轻之时,不就是孙策的手下吗?后来孙策去世,华歆被征召回了许都。所以从此时开始,他便成了江东士族在书中讨伐的对象?倘若如此,江东士族的气量可想而知。

再说另一个,对曹操友好的史料,多半是北方地区的文人所写。

如裴松之经常引用的《魏书》、《魏略》,便被唐代史学家称之为“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当然,这些北方史料不能全盘否定。哪怕陈寿作史时,也选取了不少。只能说,曹操的个人形象被美化了一些。

不难发现,这两种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史料,是不适合当做正史来看的。话虽如此,能记载汉末三国这段历史的史料,实在是太少了。哪怕是陈寿,也无法绕开这个难题。很难说,陈寿倾向于政治史,不是受此影响。

说到这,我们已经知道:曹操在《三国志》的形象,基本是“两大观点”互相作用的结果。那么曹操的一生,到底该如何评价了?

首先一点,曹操对于历史的贡献、对于北方的建设,这是无法抹杀的功绩。再看一下《曹瞒传》,比较出名的黑料,诸如曹操假装中风骗叔叔、和袁绍组队偷新娘子、老爹是夏侯氏之子、少时不治行业之类的,都是对其个人品行的攻讦。

试想,如果曹操的个人功绩掺杂了“水分”,这些“黑料”的方向,会不会有所偏向呢?

小鹿认为,非常有可能。东吴人被拦截在江南一带,直到灭亡也没能成功上岸。哪怕他们再不承认,曹操的实力与远见,也是世人有目共睹的。所以在这方面,曹操能被抹黑的地方,还真的不多。

曹操对历史的推进与作用,这便是他的历史“原像”。这是无法抹黑的,也是无法歪曲的。除非,有人能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整个历史。能直接接触曹操的第一批史学家,尚且能凭借自己的立场修改史书,更何况后世一些所谓的史学家呢?

只不过,经过一些人的推波助澜,曹操的历史“画像”,反而更加深入人心。大家都知道,能被随意描摹的,才是“画像”,他主要表现为“奸雄”这两个字。

更为可怕的是,民间对于曹操的历史“画像”,反而更加推崇,且有着极高的接受度。

曹操的“黑画像”,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最古早的那一批,自然是东吴士卒的“兢兢业业”,不遗余力的在史料中添加一些细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勾勒出曹操的“黑料”。

继他们之后,是习凿齿。他的《襄阳耆旧传》还是蛮有名气的。这位出身与荆州大户的史学家,率先攻击曹魏的正统性。

没办法,曹魏僭越上位的过程,的确动用了暴力与威胁的手段。习氏提出异议,不承认曹氏政权的合法性,转而遵从刘备创立的季汉政权。

所以那些拥戴刘备的粉丝,应该好好感谢习凿齿先生。当然,如果联想到东晋王朝偏安一隅,便不难理解习凿齿此举的另一层深意。晋承袭汉朝,方能确保其正统性。

另一个叫刘义庆,是个写小说的。

没错,他那本被誉为“名士底教科书”的《世说新语》,的的确确是一本历史小说。诸君读之可以感受魏晋名士之风貌,但切勿当成正经史书来看。

别忘了,刘义庆所在的刘宋王室,也是以汉室后裔自居的。这么一来,曹老板又被黑了一波。顺道提一句,《三国演义》在批曹这方面上,是与《世说新语》一脉相承的。

一本有名气的书,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在东晋年间,曹操白脸的形象虽然也有不少,坊间也的确有一些“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但曹操的历史画像,还远不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