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中,汉景帝明知诛杀晁错并不能停战,为何还要自断臂膀?

2020-07-22 14:26:46 作者: 七国之乱中,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只有杀了晁错,才能坐实吴楚等七国作乱造反的事实。用晁错的一条命来让敌人师出无名,自己则能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他们。

这样吧,还是先说说晁错是何许人也?

此人是汉景帝刘启心腹,早在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汉文帝便派他到刘启身边担任太子舍人。这个官儿有点儿太子老师的意思,当然地位还没那么高。大致就是太子跟班儿,陪伴在太子身边,以其人高尚的修养品行影响太子。其人颇有才学,和太子又聊的比较来,没多久便升为了太子家令,即太子的管家。

成为了太子刘启最为亲近的心腹。

有了这层关系,晁错自然是未来可期。汉文帝死后,刘启登基,是为汉景帝。晁错也得以平步青云,擢升为内史。

这个官儿品阶不算高,位列三公九卿之下,算不得权力核心。但是晁错偏偏确实当时最受汉景帝信任的近臣,不仅九卿不能与之相比,就连三公也对其颇为嫉妒。当时丞相申屠嘉,想要整治晁错,结果却把自己给弄下了台,抑郁而终。

而晁错却因此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有监察百官之责,可谓是位极人臣。

当然,作为心腹,自然是能与皇帝心意相通。当时汉景帝最为头疼的便是诸侯王之隐患。当初刘邦虽然剪除了韩信彭越等异姓王,但是对于同姓子弟可是没有动,而是大家封赏,给予其极大的自治权。当初刘邦,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史称“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得益于刘邦的信任,诸侯们个个实力强大,不仅占据着肥沃的土地,还拥有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甚至于拥有武装。

这一招也不能说刘邦昏庸,当初如果不是因为刘邦扶持起诸侯,刘家估计早就没了。因为吕后掌权后大封诸吕,与刘氏分庭抗礼。后来吕后去世,如果不是刘姓诸侯的强大武力,仅凭周勃陈平等人,估计难以抵挡诸吕作乱。

但那时候,刘氏诸侯基本都是刘邦的儿子辈,血缘关系较近,且同仇敌忾。到了汉景帝时期,各诸侯早已更迭数代,且没有了共同的敌人。于是大家就开始打起了中央的主意。特别是汉文帝刘恒,区区庶子,在许多人看来根本没有资格继位。

这导致大家对于中央的不认可。

当然,对于中央朝廷来说,看着这些拥兵自重的诸侯也是不怎么顺眼,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如此种种因素之下,诸侯与中央的矛盾愈发严重。

汉景帝刘启一直都想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到底是安抚,还是硬削,朝中意见分歧很大。而晁错是力主削藩的。

他在上疏的《削藩策》,明确指出: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汉景帝也是个强硬派,晁盖的话正和他意,于是就借着这个机会,开启了削藩计划。一出手就要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

其实这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所谓《削藩策》,那就是汉景帝和晁错商量好的。二人在群臣乃至天下面前演了一场戏。目的是告诉天下人,着削藩一事,不是我汉景帝薄情寡义,乃是听取了晁盖谏言,为天下安定而作。

典型的领导获利,属下背锅。

这么一来,众位诸侯自然不好去和汉景帝掰扯,于是便揪住晁错不放。于是削藩令下不过十多天,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

这里其实都看得出啦,吴楚等国的叛乱估计是早有准备,不然十多天就能联名造反?要知道古代可没有电话。

正常情况下来看,既然是以诛晁错为名,那么把晁错杀了,自然事情也就结了。所以汉景帝就把晁错腰斩了嘛。

但事实上,这样做了吴楚等七国,也不会罢休。这一点不仅仅事后辈证明,就是放在当时的情况下,明眼人也看得出来。所谓诛晁错,清君侧仅仅只是一个借口而已,不然完全可以先提出要求,如果汉景帝不答应,再武力相逼。这样大家都比较好看。

而七国乃是直接先打,所以就是寻得一个师出有名而已,汉景帝应该没那么瞎。

那么他为何要“多此一举”呢?

自然不会是多此一举,正是因为知道吴楚等国不会罢休,汉景帝才会杀晁错。因为反正必有一战,那么汉景帝需要考虑的就不是如何保住晁错,而是如何取得胜利。

诛杀晁错乃是其建立优势的一步好棋,因为他们的出乃是兵之名“诛晁错,清君侧”,只要晁错死了,那么他们就师出无名了。如果此时再打,那就是告诉天下人,你们是在造反,而我汉景帝是在平叛。

汉景帝的朝廷军队那就完全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那些摇摆不定的势力,甚至于还在前线抵抗吴楚联军将士百姓们,从心理上就会偏向自己。要知道在古代战争,战争意志是一个超级重要的因素,甚至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特别是在面对七国之乱时,汉景帝并不占据军力优势,那么就只能从侧面得到加持。而且这也是在堵住朝廷内部那些主和派的嘴,他们一直都主张杀了晁错,安抚讲和,那么我杀了,人家还不罢兵,你们这些人还有何话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