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历史:此人为保大唐江山,坚守孤城,粮尽食人,英雄还是恶魔

2020-07-22 14:24:34 作者: 白话历史:此

公元755年,胡人安禄山,起兵反唐,范阳、平卢、河东三镇之兵尽起,浩浩荡荡数十万,挥军东进。

"安史之乱"爆发!

叛军烟尘千里,鼓声震地。当时的唐朝,海内承平日久,数代未经兵戈,莫说百姓们没见过着场面,就连那些当兵的,也是不知所措。

一时间,叛军所经之地,风声鹤唳,沿途州县,望风瓦解。守城官员们要么弃城而逃,要么主动迎接。最终长安失陷,君储逃亡,玄宗皇帝入蜀地避难,太子李亨于灵武登基。眼见国之将覆,一大批忠君爱国之臣挺身而出。如郭子仪,如李光弼,而河南节度副使张巡,也恰在其中。

公元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大将尹子琦率军十三万人南下扫荡河南。河南诸镇皆陷落,唯有睢阳之王旗,屹立不倒。

守城之将,便是张巡!

安史之乱初起之时,张巡只是樵郡 真源县的小小县令。而当时谯郡太守杨万石叛国投敌,张巡以之为耻,自行起兵抵抗。张巡领兵战雍丘,守宁陵,虽然只有千余士兵,但每战皆捷。因其显赫战功,张巡被唐肃宗下敕书任命为河南节度副使。

而后他到了睢阳!

睢阳地处大运河中段,乃是连接江淮之要冲,位置非常重要。一旦失守,不仅运河将会因此而受阻,江淮之地也将不存。那里不仅是大唐最后的经济支柱,更有着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

面对尹子琦的十三万大军,张巡手中只有不到七千人!可张巡并没有因此而退却,因为不能退,睢阳一失,国将不存。

张巡率领将士,死守睢阳,与叛军昼夜苦战,有时一天之内打退叛军20余次进攻。不仅如此,张巡还会主动出击,杀伤敌人。张巡因此被加封为御史中丞。

叛军苦攻睢阳无果,于是采用围城之法,当时河南诸地尽陷,只有睢阳一城还在坚守。所以睢阳成为了一座孤城,没有援兵,没有补给!

随着时间的流逝,城中的粮食越来越少,守城的将士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他们每天只能分到一勺米,饿了就只能以树皮草纸充饥。到最后大到军马耕牛,小到洞鼠家禽,都被吃得一干二净。

将士们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少气乏力。

1次, 叛军突然来袭,若不是张巡指挥得当,将士们拼死而战,这城就破了。

而这些张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此下去,不等叛军来攻,他们就撑不住了。

于是张巡心下一狠,他杀了自己心爱的妻妾,投煮于锅中,以此来缓解将士们的饥饿。由此而始,城中开始以人为食。先是主帅之家眷奴仆,再是百姓之老弱病残。

最终靠着如此残忍的办法,张巡坚守了睢阳十个月。公元757年十月,张巡手下已经再无可用之兵,城破,张巡殉国。

一战下来,睢阳城中,四万人仅有四百人存活。

张巡之功过,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恶魔,因为他以人为食,丧尽天良,毫无人性。

有人说他是英雄,因为他的坚守,睢阳背后的千里沃土,无数百姓才能因此而免遭战争涂炭。

诚然,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张巡食人之举,确实过于残忍。这已经脱离了文明社会所能接受的范畴,是人性的丧失。

但看事情,我们不能如此片面。

在当时的情况下,张巡食人,实为无奈之举!因为粮食已经吃光了,留给他的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献城投降,要么继续坚守。而睢阳落到叛军手中意味着什么,张巡很清楚,所以无论是从大局考虑还是忠君爱国之思想所导,张巡选择了死守。

拿什么死守?人命!

而且就算张巡选择了投降,难道睢阳百姓就能幸免于难?其实不然!安禄山的叛军极度残忍,每攻破一城,就把城里的财物、妇女抢掠一光,青壮男子抓去服苦役,老弱病残则大都成了叛军的刀下之鬼。

对于像睢阳这些顽强抵抗的一些城镇,城破以后,其更是会疯狂地进行报复。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蔡希德,攻破颜真卿所守的常山城后,纵兵屠城,杀死万余人,尸横盈城。假如当初没有张巡死守睢阳,江淮大地很可能会落入叛军之手。且不说唐朝之存亡与否,即使平定叛乱,所付出之伤亡亦会更加巨大!

再想想,安禄山可是胡人!

当年的五胡乱华让曾经孵育出灿烂华夏文明的中原"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当初之食人景象,比之张巡,残忍不知多少!

纵观世界历史,每逢乱世,哪还有文明可循?"易子而食"岂不常见?

所以,对于张巡的功过,我们应该辨证的看待。

在现如今看来,是食人的恶魔;但在那个时代,他却是救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