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刚强的范仲淹,写了首柔情词竟成绝唱,读来令人落泪

2020-07-22 17:44:41 作者: 一向刚强的范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由于北宋初年,皇帝对士大夫极大的特权和福利,宋朝也因此诞生了一批极具个性的文人,他们真实可爱、品行端正,加之才华横溢,直至千年后的今朝,亦拥者甚众。在这之中,被文学耽误的美食家、旅游达人苏轼恐怕是最受欢迎,当然也有喜欢执拗坚韧的王安石,亦有钟爱雍容华贵的太平宰相晏殊,而我则感动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的成长故事很励志,本是官宦之后的他,因为父亲范墉病卒于任上,母亲迫于贫困,只能带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并改姓名为朱说。由此可见范仲淹父祖一辈都是清官,以至于他们孤儿寡母的连生活都成了问题。

长大后的范仲淹知道了身世,心中复杂而又伤感,于是孤身去往应天府求学,师从著名教育家戚同文。之后范仲淹考中进士,成为了一名拿国家俸禄的官员,于是他将母亲接来奉养。对于政务他清正廉明,对于母亲他恭敬有加,尽忠又尽孝,成为了当时人臣人子的典范。

范仲淹的刚正不阿、秉公直言,可以说,他以一己之正气,影响了北宋初年整个士大夫阶层的风气。在仁宗早期的时候,是章献太后执政,天圣七年,仁宗是十九岁,逢太后生日时,仁宗打算带着百官去为太后祝寿。

但范仲淹不乐意了,他认为这有违礼法,并且向仁宗上了分奏折,大概意思是说:皇帝你要尽孝心是你自己的事,在家里为太后过寿便可,若是带着我们一起向太后拜寿,则有损皇帝的威严。之后,范仲淹又上疏太后,请他还政仁宗,这样一来,等于是批评了宋朝当时两位最高领导人。

举荐范仲淹的晏殊吓得不行,责怪他太过轻率,然而范仲淹却说自己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只要有益家国天下之事,哪怕有杀身之祸,也要秉公直言。因为多次直言被贬谪,好友梅尧臣曾作文章劝诫范仲淹慎言,范仲淹则说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凛然之气。

范仲淹虽是一介书生文人,但在宋朝军事上也颇有建树,曾镇守西北,使西夏不敢妄动。元好问对于范仲淹的评价尤为准确: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为文为武,范仲淹都是刚强无比。

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更是开豪放、爱国词派之先河,然而这样的范仲淹,也有柔情的一面,这种柔情,在他的《苏幕遮·怀旧》一词中得以完美体现:

词的上阙是写景,开篇壮阔,天是碧蓝色的,颜色深邃的就连白云也被侵染,大地则黄叶纷飞,秋色与江水波涛连成一片,而波上笼罩着的寒烟,或许是因为碧云黄叶的映衬,也成了翠色。

秋天的山峦,半黄半绿,还夹杂着火红的枫叶,当斜阳的光芒洒下,山色、秋色、水色则连接在了一起。那芳草却是无情,一直延伸到了斜阳之外,到了天涯,芳草年年绿,王孙不归兮,随芳草生长蔓延的是乡愁啊。

离时春苔始生,此时秋风渐起,行子断肠,百感凄恻,思乡的灵魂无处安放,只有黯然,羁旅的愁思也无法撇开,夜里只有好梦,才能令人短暂入睡,否则长夜因思乡难眠。月儿明亮的时候,切莫独自去那高楼倚栏,因为明月朗照孤独的羁旅,则愁思更甚。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范仲淹想着借酒浇愁,然而浊酒入了愁肠,心中更觉酸楚,直至化作了相思的眼泪,又滴滴流落。羁旅异乡,已是一愁;然夜不成寐,好梦难成,相思难遣;独上高楼,见明月高悬,不禁离愁更赠;最后借酒排解,以至凄然落泪。短短数句,抒情却曲折如此。

是啊,范仲淹再如何刚硬坚毅,也是血肉之躯,有牵挂的家人,有难以割舍故乡,在朝堂之上,在战场上,他铮铮铁骨,然而在夜深人静之时,放下所有的身份地位,他的心肠也是柔情百转。所以邹祇谟道“范希文《苏幕遮》一阙……遂成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