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万年,一盏一宇宙,宋朝茶器给今人留下的极致幻想!

2020-07-21 20:04:10 作者: 一眼万年,一

一眼万年,一盏一宇宙,宋朝茶器给今人留下的极致幻想!

《清明上河图》上有着这样的画面:热闹的商业街上,茶肆茶馆林立,宋人身处其中,捧着茶器,叹着茶,仿佛在吟诵什么……略有泛黄的画卷将千年前宋朝好茶风尚展现出来,镌刻着独特的宋朝茶文化。

今天,小编要带大家了解的是宋朝的茶器文化,一起领略当时的茶风尚吧!

《清明上河图》中的茶馆茶肆

分工细致的宋朝茶器

在唐朝的茶器基础上,再加上制茶方法的进步,宋朝的茶器进一步发展。此刻的宋人不但讲究茶器的功用、外观和造型,更看重其质地。在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记载的茶具,包括:烘茶炉、木茶桶、碾茶槽、石磨、茶葫芦、茶罗、棕帚、茶碗、陶杯、茶壶、竹筅、茶巾等12种,数量上似乎看上去不及唐朝的二十四茶器,但其实背后另含玄机。

十二茶器

我们重点讲讲饮茶用的盏、注水用的执壶(瓶)和研磨用的茶器这三类。

宋朝茶盏

宋代茶碗多称为盏,盏也作琖,指小杯的意思。茶盏的发展历史悠久。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而随着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及五代时期的茶盏日负盛名,也开始出现有盏托的茶器搭配。到了宋代时,斗茶之风大盛,宋人们崇尚茶具的精美,茶盏的制作手艺也更进一步。

宋代的官窑、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吉州窑和建窑都普遍烧制茶盏,其中建窑的茶盏制作技术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

宋代建盏

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 历宋、元、明、清四代,烧瓷历史长达千年,而且对其他瓷窑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有人更是称建窑为天下茶盏第一窑,可见其地位之高。

建窑制作的茶盏种类主要有兔毫(注:因为其盏身分布着均匀细密的筋脉,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毛发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兔毫)和鹧鸪斑(因形似鹧鸪斑点的花纹而得名,在宋初陶谷的《清异录》中有记载这种斑纹:“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

而根据窑变(注:主要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和釉色分类,建窑茶盏大致有十几类:白斑、金斑、金豪、银豪、乌金、绿釉、柿釉、金彩等等。根据器型分类,其有四类:供御型,束口型、撇口型、小兜口型,这四类不仅在盏口有区别,盏身也有所不同。

窑变后的瓷器

宋朝茶文化的发展,给了建窑很大的发展空间,让它赢得了上至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喜爱。宋徽宗在其著作《大观茶论》里,写下对建窑的赞美:“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展示了建窑制茶盏的技艺之高。

除了天子的笔墨,不少文人写诗表达对建窑茶盏的喜爱。蔡襄的《茶录》写出了建盏与茶色的极致配合:“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苏东坡《送南屏谦师》赞美了以建盏点茶的独特滋味:“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黄庭坚《满庭芳·茶》感叹了建盏的精致高贵:“兔毫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

宋代兔毫盏

建盏的美学价值不止于茶文化,它的醇厚细腻,如星空般绚烂的斑纹彷佛让饮茶之人窥见了宇宙的一角,所谓一盏一宇宙,因为窑变的神奇,它让每一只建盏拥有了自己的故事,焕发出了生命的深邃气息,闪耀着多变辉彩的神秘气韵。一人一生若有机会以建盏点茶,必会被盏中所透露的奇幻色彩所震撼。

建盏不仅在国内享誉盛名,在海外也有较大知名度。如今在日本的美术馆、寺院,加拿大的博物馆和美国的博物馆里,我们都能找到建窑的身影。

宋代建盏

讲完了茶盏,我们也不能漏掉它的好搭档——茶托。茶托的材质有金银、铜铁、瓷器、漆器等,造型也是花样倍出。宋代的盏托大致可分为托心下凹式、圆柱上凸式、碗形托圈式(含中空式),这样可以保证宋人饮茶或者点茶,即使用茶盏时保持稳固。

宋代茶托

宋朝茶瓶

宋朝的茶瓶,又叫执壶(又称“注子”、“注壶”,也是一种酒具),当然,执壶同样有一段悠长的历史,它最初由青铜制成,后来逐渐有了瓷执壶和金银执壶。

其大致由盖子、柄(把手)、流(壶嘴)和较饱满的瓶身组成。在蔡襄的《茶录·汤瓶》中这样描述茶瓶:“瓶要小者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展现了茶瓶的用处和较为丰富的制作原料。

宋代执壶

在北宋时期,执壶式样繁多,有短流、长流、曲柄、直柄等数种。在宋人斗茶过程中,茶瓶起着重要作用。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写道:“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为了更好地注汤,时人对执壶的流和嘴部分做出特别设计:将壶流变得曲长,将壶嘴变得圆而小,满足了“发速有力”和“不滴沥”的要求。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