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之战奠定北周灭北齐的基础,高纬战前自毁长城,战时又中圈套

2020-08-01 22:13:07 作者: 平阳之战奠定

东线,韩明率步骑兵5000人守齐子岭(今河南济源西北),尹升率步骑兵5000人前往鼓钟镇(今山西垣曲北),周军如此布阵,是遏制北齐在洛阳留守的重兵集团北上救援,周军防线连线正是太行八陉的第一陉,轵关陉,这样的话,周军在东线,扼守住潼关和轵关陉一线,就可以抵挡齐军由洛阳方向进军的可能了。

后方,周武帝派辛韶率步骑兵5000扼守蒲津关(今山西永济西),也就是著名的黄河渡口,这样可以保证出征周军的后勤补给稳定,周武帝的军事布置可谓万无一失,话说,要是宇文泰看到北周军力已经如此强大了,会不会很欣慰啊,毕竟他和高欢死磕的时候,都是出去军事劣势的。

至此完成对平阳的合围后,周军主力开始围攻平阳郡治所晋州(山西临汾),晋州守军因为援军不至,斗志不强,周军拿下晋州,而这个时候,贪图享乐的高纬才从晋阳(山西太原晋源区一带)率军南下,话说高纬可能把战事看的太简单了吧,或许他认为,只要自己率部拿下,走到晋州,周军就退了,毕竟上一次救援洛阳的时候,就是那样。

《北周.武帝纪》帝以其兵新集,且避之,乃诏诸军班师,遣齐王宪为后拒.....齐主遂围晋州,昼夜攻之。齐王宪屯诸军于涑水,为晋州声援。

周武帝面对由晋阳而来的齐军,选择了暂时退却,躲避齐军锋芒,其实他不是怯战,而是秀了一次操作,高纬完全掉入了他的圈套中。

如果周武帝只是单纯的躲避齐军锋芒的话,完全可以大范围撤军,不必留守晋州,而他执意留下万余精兵,让梁士彦率部坚守,目的很明显,那就是他想要让晋州成为挫败齐军锐气的一颗棋子。

毕竟本来这次出征北齐,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歼灭北齐的有生力量,那么这绝对是一个机会,只要打赢了,北周的实力范围就可以扩张到全部的河东之地,也就具备了进一步蚕食北齐的跳板。

高纬也是很上套,率部围困攻打晋州,精锐的齐军在连日攻城战争中逐渐疲惫,而周武帝呢?他在从前线撤下后,回到关中可不是为了避战逃回去的,而是去调集军队。

《北周.武帝纪》齐攻晋州,恐王师卒至,于城南穿堑,自乔山属于汾水。庚戌,帝帅诸军八万人,置阵东西二十余里。

虽说这八万周军并不都是从关中征调的,但是周武帝回到关中后也是征调一部分兵力,带往平阳战场的,而这个时候高纬也是担心周军救援晋州,所以在晋州南部一带挖了深沟,预防周军北上,两军以此相互对峙。

这时高纬又再度秀操作了,本来提起挖到沟壑,起到了遏制周军救援晋州的作用,但是高纬可能认为如此对峙不足以击败周军,所以他命人填平了沟壑,这就是没事闲的啊,挖个坑又自埋上了。

《北周.武帝纪》齐人填堑南引。帝大喜,勒诸军击之,齐人便退。齐主与其麾下数十骑走还并州。齐众大溃,军资甲仗,数百里间,委弃山积......大军次并州,齐主留其从兄安德王延宗守并州,自将轻骑走邺。

估计高纬自认齐军兵力强盛,足以一战击败周军,所以主动南下越过沟壑与周军交战,可是到了硬碰硬的时候,高纬之前残害良将的影响还是出现了,说白了这个时候就看将士是不是卖命了。

面对气势高涨的周军,显然齐军大多数将领都是无心恋战的,齐军大败,更主要的是,高纬见局势不妙,扔下军队,自己先跑了,阳平之战,齐军大败,主力齐军溃散,短时间内必然难以重新组织起来,这对北齐来说是致命的。

《北齐书.文襄六王传》诸军败,延宗独全军。后主将奔晋阳,延宗言:「大家但在营莫动,以兵马付臣,臣能破之。」帝不纳。

而在高纬逃到晋阳后,也不是把心思放在如何挽救局势上,而是准备接着跑路,随着主力齐军的溃败,晋阳没有足够的兵力抵挡北周的大军,高纬只想保命,想北上投奔突厥,对于高延宗坚守晋阳的建议没心思理会。

最终高纬也是让高延宗留守晋阳,自己跑了,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平阳之战的战败,高纬的亡命,让有实力集结兵力和北周再打一场的北齐快速崩塌,随着晋阳被北周攻下,北齐其他各地也大多失去了抵抗的意志,北周得以灭北齐,控制了黄河流域,为隋朝统一打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平阳之战,周武帝准备充分,指挥有方,周军也处于战力巅峰阶段,而北齐则被高纬折腾的疲惫不堪,将享乐置于国家大事之上的高纬,令齐军在平阳之战中屡屡失掉先机,最终被周军一举击溃,这也是高纬残杀良将的必然结果,国难思良将不知多少次在历史上上演。而平阳一败,北齐也以难以令人置信的速度快速衰败,皇位都成了包袱被各种“推让”,周武帝或许也没想到,平阳一战会有这样的结果。

参考资料《北周.武帝纪》《北齐书.后主纪》《北史.后妃传》《北齐书.文襄六王传》《北齐书.斛律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