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的宦海沉浮,来看北宋政治风云,深究北宋覆灭的一大诱因!

2020-08-03 14:28:17 作者: 从苏轼的宦海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如是自嘲道。做此诗时,是苏轼去世的前两个月,这个时候的苏轼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可谓是几起几落,满腹的抱负只能化作壮志未酬的叹息,一生的遭遇当真如同当年词中所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经历了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元祐更化的苏轼,从汴京到黄州、再到惠州、最后到儋州,几度沉浮的苏轼,他的一生与北宋后期的政治风云息息相关,我们今天就从苏轼的宦海沉浮来看一看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深究北宋灭亡的一大诱因——新旧党争吧。

年少应试,意气风发,名动京师

公元1037年一月,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他的父亲苏洵即为《三字经》中所说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为长子取名“轼”,意思是“轼”本为车前的扶手,虽然默默无闻,但是却不可或缺。公元1048年,苏洵因父亲去世,闲赋在家,此时便将自己生平所学,悉数传授给了长子苏轼与幼子苏辙。此后,父子三人便在北宋闯出了一片天地。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兄弟出川,顺江而下,赴京参加科举,此时的苏轼刚刚十九岁。在路上奔波了大半年的时间,苏洵父子三人在次年抵达了北宋的首都汴梁城。

当时科举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与梅尧臣,他们二位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脱俗的文风,一下子就将这二位镇住了,当时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了欧阳修与梅尧臣的极高评价,却因为欧阳修将其误认为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为了避免,只得了个第二。

后来,苏轼与欧阳修见面,欧阳修对苏轼赞不绝口,而且预言苏轼将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因此名动京师。

卷入党争,为求自保,自请离京

公元1057年、公元1066年,苏轼、苏洵兄弟先后两次回乡为母亲、父亲守孝。就在苏轼为父亲苏洵守孝之时,北宋的朝堂之上正在酝酿一场风暴,三年之后,苏轼守孝期满,奉命还朝。此时,那位“享负天下盛名三十年”的一代名士王安石也奉命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改革,苏轼的许多至交,如欧阳修等人,皆因为反对变法而被罢黜,被迫出京,苏轼眼中的世界,已经不再是那个他印象中的“平和世界”。

公元1071年,正直王安石变法的高潮,苏轼却从中看到了新法的种种弊端,给宋神宗上书,陈述了新法的不足之处,王安石这位“拗相公”顿时愤怒了,他让新党中的御史弹劾苏轼。苏轼为求自保,主动向宋神宗请求外调,被任命为杭州通判。

祸从口出,酿成乌台诗案,险些丧命

苏轼在自请出京,担任杭州通判三年后,被调任密州,出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其中就有那首让人热血沸腾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元1077年,苏轼又担任徐州知州,两年多之后,他又调任湖州知州。

在地方任职的苏轼,革除时弊,造福一方,颇有政绩,就在调任湖州知州之时,按照惯例,苏轼应当写一篇谢表,这本来就是例行公事,可是,文人嘛,那点毛病大家也都清楚,苏轼也不例外。他在给宋神宗的《湖州谢表》上面没有少附加自己的个人情绪,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如果在平时,也就是屁大点事,可是,当时可是新旧党争即为激烈的时候,苏轼早在自请出京之时,身上就被打上了“旧党”的标记。当时刚刚官复原职,为了表现自己的新党人士沈括,便写下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举报信,害惨了苏轼,这就是“乌台诗案”的开端。

公元1079年七月,也就是苏轼刚刚上任的第三个月,苏轼被御史台御史逮捕,押解京师,囚禁于乌台(御史台),史称“乌台诗案”。当时的不少新党人士纷纷表明要置苏轼于死地,而许多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老臣则是上书援手,宋神宗一时也不知如何处置苏轼。

已经隐退的王安石得知消息后,上书“安有圣世而杀士乎?”,王安石的上书呈到宋神宗的桌案上之时,许多新党中的有识之士也上书劝谏宋神宗,加上宋太祖的“勒石三戒”中的不杀士大夫,苏轼在被关押了一百多天以后,得以从轻发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东山再起,抨击时政,再请出京,多次贬谪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其实是个不入品的小官,而且并无实权,还要受到当地官员的监视,苏轼经此一劫后,对官场已经心灰意冷,于是便开始文风大变,寄情于山水之间,“东坡居士”的别号也是这一时期起的。

公元1085年,因为新法失败,宋神宗抑郁而亡,年幼的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司马光被启用为相,新党被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身上的“旧党”标记被重新启用,先后担任了中书舍人、知制诰等重要职务。

此时,苏轼又看到司马光为了报复王安石的新党,不惜大动干戈的全面废除新法,认为司马光此举与之前王安石的所作所为并无不同,于是上书抨击此种做法,却遭到了旧党的联手打压,又被人诬陷。从此之后,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被旧党所排斥,无奈之下,只能再请出京。

公元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之职,知杭州,修建了闻名于后世的“苏堤”。宋哲宗亲政之后,大肆清算旧党,苏轼又被划入旧党清算,被贬谪至惠州。而后,又因为政见不合,苏轼又被贬谪到了儋州。当时的海南可还没被开发出来,据说在北宋被贬谪到儋州,是仅仅比满门抄斩轻一点的处罚。可是,经历了半生沉浮的苏轼对此并未自怜自艾,反而开始教化儋州百姓,在苏轼离开儋州十几年之后,儋州诞生了第一位进士……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