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旧党争中走向灭亡的北宋:新党、旧党,谁该为此负责呢?

2020-08-03 14:28:37 作者: 在新旧党争中

公元1127年一月,北宋的第二次开封保卫战失败,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北宋宣告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仿佛“靖康之耻”与“王安石变法”不是一个时代的东西。其实,王安石变法,或者叫做“熙宁变法”,是从公元1069年开始,公元1085年结束的,此时距离北宋灭亡仅有四十二年的时间。

纵观北宋中后期的历史,自从公元1069年,王安石拉开了变法的序幕之后,到靖康之耻发生前夕,北宋一直都处于新旧党争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旷日持久的新旧党争,这才耗尽了北宋最后的那一丝元气。

那么,新党与旧党,谁该为此事负责呢?

公元1066年十二月,体弱多病的宋英宗缠绵病榻已久,在昏迷之前,立嫡长子赵顼为皇太子,代父监国处理朝政。次年正月,缠绵病榻已久的宋英宗撒手人寰,太子赵顼在一众大臣的拥护之下登基即位,是为宋神宗。

宋神宗赵顼出生在北宋仁宗年间,亲眼目睹了北宋王朝在对外战争中的孱弱与国家的积贫积弱,所以在他即位之初就召见了锐意改革的王安石进京,开始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在宋神宗赵顼的支持之下,王安石在短时间内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胆启用武将开边,拓地千里,使得变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也因为改革的深入,新法受到的阻力愈发强大,宋神宗开始摇摆不定,加上恰逢天灾,北宋王朝赤地千里,时人皆认为是变法惹得天怒人怨,宋神宗迫于压力,罢免了王安石,这也是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

随着王安石的罢相,新党内部开始分化,以吕惠卿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希望能够代替王安石执政,自己推行新法,另一部分的人希望宋神宗能够再度启用王安石执政。

在不久之后,宋神宗深感新法无法缺少王安石,再度拜王安石为相,命其执政,继续推行新法。

可是此时的宋神宗在面对守旧派的压力之下,对于新法的支持力度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大了,王安石心灰意冷,苦心维持着新政的推行。可是噩耗传来——因为操劳过度,王安石的长子王雱病死。中年丧子的王安石仿佛瞬间看透了人世间的功名利禄,向宋神宗请辞,不顾宋神宗等人的挽留,决意回家安葬长子。

于是,宋神宗启用吕惠卿、蔡确等人代替王安石执政。不得不说,王安石是属于有才有德的人,他执政期间北宋政局好歹还算清明,而后来上位的这些人都是有才无德之辈,前期大好的形势,几乎全部葬送在了这些人手中。元丰八年,因为改革渐渐失败,宋神宗心情郁结,不治身亡,他八岁的儿子赵煦即位,宋英宗之妻、宋神宗之母——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在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伊始,便启用守旧派大臣司马光等人,罢黜新法,将改革派悉数贬黜,恢复旧法,史称“元祐更化”。在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这段时间里,北宋一扫宋神宗改革后期的弊病,开始缓缓恢复国力,但是也彻底激化了北宋的新旧党争。

元祐八年,高太皇太后去世,十六岁的赵煦开始亲政。十六岁的年纪,正值青春期,而因为高太皇太后一向对他要求严苛,导致了他出现了很严重的逆反心理。宋哲宗的一生,可谓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在他亲政的七年时间里,就做了两件事——高太皇太后反对的,宋哲宗都支持;高太皇太后支持的,宋哲宗都反对。

在宋哲宗亲政之后,先是闹出了废后风波,随后又要褫夺高太皇太后的所有封号,然后又重新启用新党大臣,重启改革之事,罢黜了大批旧党官员。从这开始,导致北宋灭亡的新旧党争就此爆发,也为北宋末期的国力衰微埋下了祸根。

元符三年正月,宋哲宗赵煦突发暴病,在京城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因宋哲宗膝下无子,异母弟端王赵佶登基即位,是为宋徽宗。

宋徽宗即位之初,从父兄手中接过了改革变法的重担,继续推行新法,颇有明君气象。但是好景不长,在蔡京等人的诱导之下,宋徽宗开始以行新法之名,四处横征暴敛,打压旧党大臣和新党之中的正直大臣,新旧党争愈演愈烈。就这样,高太皇太后与宋哲宗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国力,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被耗尽,北宋国力如江河日下,以至于北宋帝国在公元1127年寿终正寝,享国167年。

说了这么久,还没有点明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的答案——新党、旧党,谁该为北宋的灭亡负责呢?

答案就是双方都是有责任的,在敌军大兵压境之时,国家已然风雨飘摇,新旧两党想的不是一致对外,如何抗击外敌,反而是继续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最后直接酿成了“靖康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