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老祖宗提醒:做儿女的,都应该看看

2020-08-04 17:47:58 作者: “子不言父过

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尽孝,不仅在于物质上对父母、长辈的供养,更在于真正的尊敬父母、爱戴父母。古往今来,“孝”更关乎“义”,不义者,难以在社会立足。

察举制其中一项便是“举孝廉”。孝,是为官的根本。天地君亲师,君父臣纲,家国同构。如何尽孝?古人见解颇多;

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便是教导提醒后人,怎样才是“真正”的尽孝。今天,我们来介绍这句俗语。注意,切莫被俗语字面意思迷惑,其内涵颇深。

子不言父过

西汉礼学家戴胜曾言:“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意思是父亲不能宣扬子女的功德,子女也不能讨论父亲的过错。古时,父亲地位最为崇高,作为一家之长,颜面很重要。

道德上,孝乃本分。不尽其本,则难为人也。这也体现了古人的“耿直”之处,哪怕父亲所做是错的,做儿子的也要无条件遵从,并且帮助父亲,决计不能讨论、不能言明父亲的过失。

君为天下父,臣为君之子,故谓“臣子”。臣子面对君王,必须无条件尊崇。故而,在历史中有多少愚忠之臣,哪怕所效忠的君主不过一昏君,却仍然要死磕到底,鞠躬尽瘁。

这当然是错的,根本算不得真正的尽孝。“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孔子清楚明白的告知后人,真正的孝,在乎诚;作为儿子、臣子,倘若父亲、君主所做之事违反义理,不能熟视无睹,甚至助纣为虐,应该及时阻止,尽谏诤之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间没有完美无缺的天才,做事、做人总会有些缺陷,此时便需要他人进行矫正、帮扶。

倘若父母做错了,子女应该当面与父母告知,与父母交谈,点出父母错误之处,及时“止损”,才是“真孝”。

此外,“子不言父过”还有另一层含义;言,言传身教也。说话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德行、素养。若不会说话,往往会祸从口出。因此“子不言父过”,意思又可指:子女没有教养,是父亲的过错。

一家之中,父亲往往掌管“刑法”,在大多数家庭中,孩子在小的时候,最怕的往往就是父亲,父爱如山,深沉不言,能动手,绝不动口。

倘若父亲也整日宠溺子女,子女犯了错,父亲也不进行惩罚、不去管教,任其发展,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子女无教”,在这一过程中,父亲的责任最大。

当然,依今人看来,母亲同样需要肩负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什么样的家庭便会造就什么样的孩子,所谓“言传身教”,莫过于此。

女不道母奸

首先,需明确此处“女”和“母”的含义。女专指“女儿”,前句“子不言父过”,子可指“儿子”,又可指“子女”,为了体现俗语的普世性,大多时候都是指“子女”,涵括女儿。

随着人们意识到“男女有别”,礼法中便规定男女之间要有大防,哪怕是父亲也不可插手女儿之事。所以一个家庭中的女儿,接触到最多的便是自己的母亲。

与“子不言父过”同理,母亲作为传授者,不仅有生育之恩,更有养育之恩,教育之恩,所以女儿不能言说母亲的过错。

“奸”,奸情,奸诈也。每个意思都极为恶劣。倘若母亲真与“奸事”挂钩,女儿真的要坐视不管吗?显然是不对的,与“子不言父过”一个道理。

道,道德,品行也。因为母亲对女儿的影响力太大了,所以女儿的德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女子可以无才,但绝对不能无德。

德,乃一人立身之根本。虽说女子地位低下,不必抛头露面,本着家丑不可外扬,就算父母有过错,子女也应该容忍。

但对一个家庭而言,却是危害极大,影响子孙后代,败坏门风,而且男子大都不会纵容自己的女人无德,很可能会一直休书,重新来过。

结语

费孝通说:“在父母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当代父母对待孩子教育非常重视。孰不知,“言传身教”的根本在于“父母如何去做”。

“子不言父过,女不德母奸”,祖宗的提醒,做儿女的都应该看看。想让自己孩子不重蹈覆辙,想让孩子未来道路更加坦荡,为人父母,一定要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