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倒履相迎,刘备三顾茅庐,为何三国政治家执着于形式主义?

2020-08-04 17:48:37 作者: 曹操倒履相迎

汉末群雄逐鹿,刘备、曹操两位枭雄,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现代汉语之中很多成语,就是由他们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其中曹操在听到谋士许攸来投奔自己以后,来不及穿好鞋子就匆匆去迎接,由此衍生出了“倒履相迎”这个成语。而刘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

曹操雕像

除了在感慨古人对于人才的重视之外,没听到这两个成语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总让人有一种作秀的感觉。曹操和刘备毕竟是主君,在那个注重等级观念的时代,就算是对突出的人才有一些优待,给他们高官厚禄,给他们信任也就够了,为何却要刻意的做出这样的姿态呢?三国的政治家们,执着于认认真真的走形式,到底有怎么样的内涵呢?一、三国混战,人才是主君们能够从诸侯之间脱颖而出的决定性因素,这种类似于“作秀”的政治行为,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千金买骨”,形成示范效应

唐代典籍《贞观政要》之中有一句话,想来大家并不陌生:“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当政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寻找出色的人才,并将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是普世价值。而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之中,但凡是有点成就的君主,无不是得益于出色的人才。

商鞅之于秦孝公,卫霍之于汉武帝,无数铁的事实告诉想要有所成就的君主们,人才对于一个政权和王朝的重要性。

曹操和刘备,作为三国时期出色的政治家,自然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古代不同于现代,老板们总是以利益为导向,只要能为自己带来利益,损失点自己的面子也不打紧,倒履相迎、三顾茅庐这样的故事,发生在现代一点都不让人惊讶。

刘备和他的臣子

但三国时期,还处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早期,门阀士族势力强盛,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等级制度森严,固然贵族和普通百姓之间是天壤之别,就连贵族与贵族之间,也按照严格的门第之分,分为不同的圈子。

这种思想影响下,人们对于自身应该所处的位置,看得是很重的。从这个角度讲,作为君主的曹操和刘备,就算对一些人才特别重视,也不至于“倒履相迎”,“三顾茅庐”,因为这是不符合与当时的等级观念的。

难道是曹操和刘备两个人比较特殊,特别平易近人吗?刘备出身低微,虽然打着一个“中山靖王”之后的名义行走江湖,但毕竟曾经“贩履为业”,一个走街串巷买鞋的,没什么架子也能理解。

可曹操却是出身豪阀世家,别看爷爷是个太监,但那年代太监势力是很强大的,他的家族不仅在当地很有势力,在朝中也是能叫得上号的力量。如此出身的曹操,也能不顾自己的阶级地位,为了许攸这个人才倒履相迎,又是为什么呢?

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与当时社会观念,士人的自我认知等都有关系,但其中最直接最浅显的一点,就是“千金买骨”。

三国画像砖

换句话说,就是曹操和刘备之所以故意作“秀”,除了表示对于已经投奔自己的人才的重视之外,还是一种有意识的宣传。即通过这样“轻贱”自己地位的行为,来向外界宣扬自己对于人才的重视,其期待更多的人才投奔自己。

不管是倒履相迎,还是三顾茅庐,都有着这种自发的宣传因素在里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自己的政治势力“代言”。二、以“倒履相迎”、“三顾茅庐”等为代表的,汉末以后认认真真走形式的“政治秀”,是一种得到当时社会普遍认同的,政治生活的方式

从曹操和刘备的角度,正如前文所说,这种认认真真走形式的“作秀”,是带着一点的宣传作用的。

但倒履相迎和三顾茅庐的另两位主角,许攸和诸葛亮,他们两就不怕因为落了老板面子,以后被穿小鞋吗?如果是唐朝魏征那样的谏臣,还真有这种可能。

但不管是诸葛亮,还是许攸,都是非常出色的实干型人才。中国古代政治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那些刚正不阿,正直到近乎死板的人,他能做好一个御史清流,也就是专门挑错误,监察的官员。

但不一定能做好一个方伯或者是丞相,毕竟作为一个真正处理具体事务的人,除了要做事以外,还必须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如果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事情往往也做不成功。

实际上诸葛亮做事做人的智慧,是毋庸置疑的。这么一个人,用现在的话说,他情商肯定很高。那么情商如此之高的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扔刘备完成“三顾茅庐”的流程呢?

既然已经决定要加入蜀汉,跟老大刘备搞好关系,不应该是一个高情商的人所做的选择吗?

从个人角度上来讲,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说明他不是一个喜好虚名的人。

实际上,诸葛亮之所以接受刘备的三顾茅庐,许攸接受曹操的倒履相迎,是因为他们深知这就是当时一种特殊的政治生活的方式,是得到大家普遍认可和接受的。

也即是说,诸葛亮也知道刘备三顾茅庐,是在走形式。而许攸也知道曹操故意把鞋穿反出来接自己,是有目的的。因此他们不但不能拒绝,反而要帮君主完成这一套流程,一起认认真真的把形式给走完了,才能算是真正的君臣相得。

而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实际上就是因为当时特殊的人才选拔方式。三、察举制之下形成的政治结构里,不但人才需要名声来赢得被举荐的机会,君主们也要时不时的搞出点“动静”刷存在感,以赢得小势力靠拢

汉代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这无须赘述。但是这种制度对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却值得思考。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