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古都中,大多易守难攻,而此地无险可守,何以成为六朝首都?

2020-08-05 23:18:10 作者: 七大古都中,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古都有多种说法,而七大古都之称普遍为大众所接受,分别是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

而七大古都之中,杭州没有成为大一统王朝都城,安阳则太过久远。

余下的五都之中,长安、洛阳、北京、南京四都均是凭借其易守难攻的战略地位,赢得了历代王朝的青睐。

唯有汴京开封府,除了北部有一条黄河,地理上几乎无险可守。那么,这样一个没有战略优势的城市,是如何成为五代和北宋六朝古都的呢

北宋都城汴京,又称汴州、东京、汴梁、开封府,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开封市。

这个在今天看起来连个省会都没混上的城市,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也都默默无闻,但在唐中后期开始,汴州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根本上来说,汴州的重要性起源于两个因素:

其一,帝国的政治中心在长安,而关中粮食却不足以自给,每年需要从江淮运,早在唐高宗时期,就出现了帝国君臣前往洛阳就食的记载;

其一,西北的丢失和北方战乱,导致了南北方经济的差异继续拉大,江淮几乎成为唐帝国的唯一经济命脉;

经济和粮食的两个方面都着落于江淮,于是从江淮到长安的大运河变成了唐帝国的经济命脉。这就是现在京杭大运河的前身隋唐大运河。

那么,这条运河与汴州崛起有着什么样关系呢?

这条大运河与现在的路线有所不同,南段由江南运河、通济渠直通黄河一直到洛阳,洛阳以西还有一条广通渠到达长安。而从运河走势我们可以看出,汴州便是通济渠的重要枢纽点。

当然,这也只是说明汴州与其他运河枢纽一样很重要,还远远不到唯我独尊的地步。

然而,上天似乎眷顾着汴州。

隋唐时,由于长期的战乱和过度开发,关中一带黄土高原已经基本成型,黄河裹挟着大量的泥沙,广通渠和汴州—长安一线的黄河经常堵塞,早在贞观年间,广通渠就已经有多次大规模疏通的记录。

国力强大之时,唐帝国还有人力物力疏通广通渠。而唐中后期,面对年年都要疏通的运河西段,虚弱的唐帝国中央已经有心无力。

而不需要疏通就能到达的运河西段最重点,就在汴州。

因此,长安洛阳也不得不仰汴州的鼻息。

加上汴州地处中原核心,四通八达,经济逐渐发达起来。

于是,这个东连江淮,西接两京的运河枢纽汴州,终于在唐末成就了它在中原唯我独尊的地位。

也因此在战乱频仍的唐末五代,汴州凭借地利和运河的优势稳稳的成为这一时期中央政府的首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此,汴州也就变成了汴京开封府。

北宋开国来自于赵匡胤的黄袍加身,说白了就是和平禅让。

这种开国模式有一个特点,必须继承原帝国的很多东西,比如政治中心,还有既得利益的官僚团体,否则在军人主政的五代末期,赵氏官家重复前五个政权命运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汴京作为后周的政治中心,刚刚开国的赵匡胤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以汴京为都。否则,来自汴京的政治势力随时可能颠覆这个尚未统一、根基不稳的北宋王朝。

然而,历史还是给了赵匡胤重新选择的机会。

后周时期,郭威、柴荣两代人的努力,天下一统之势已经初现端倪。

赵匡胤接过权杖之后,显示出了不凡的军政能力,因此由宋政权来完成华夏一统的任务已经毋庸置疑。

随着赵匡胤平荆湖、灭后蜀、定江南,统一大势已明,而赵匡胤也开始强势起来,并思考着这个全新的北宋王朝将来要在哪里定都。

怎么,汴京不好吗?或许还真是。

后晋末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领草原骑兵长驱直入,很快就攻灭了石氏后晋政权。

这显示了汴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巨大劣势:丢失燕云之后,汴京以北几乎没有任何的地理屏障阻挡草原骑兵的进攻。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946年。两年后,22岁的赵匡胤投靠郭威,正式从军。

因此,对于汴京无险可守的尴尬,赵匡胤不可能不知道。在赵匡胤心中,理想的都城仍然是长安,洛阳次之。

然而,赵匡胤迁都的计划遭到了以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为首的,几乎所有大臣的竭力反对。

据说,在这背后是赵光义的小九九,这些年来他已经在汴京构筑了强大的势力,如果离开老巢对他甚为不利。

实际上不排除,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那些从后周开始就在朝堂担任重臣的家族,他们在汴京也是盘根错节,一旦迁都,他们的荣光或许也将不存。

总之,在各方势力的掣肘之下,赵匡胤努力了两次都没有成功。976年,赵匡胤摆出了很大的架势,在洛阳祭父陵、南郊祭天,然而低估了各方反对势力的赵匡胤依然没能成功迁都。

在两次失败的尝试之后,当年11月,赵匡胤在斧声灯影中离奇去世,赵光义即位。

而赵匡胤之后,北宋的都城再也没有迁移的可能。

战乱年代,汴京的经济命脉优势让它成为了北宋的首都。然而,随着赵匡胤死赵光义即位,天下已经基本一统,经济因素已然不那么重要,帝国有实力把首都迁移到它需要的地方去。

这时,赵光义的个人野心成为了汴京继续成为北宋首都的主要因素。

在赵光义父子时代,都没有动过迁都的念头。澶渊之盟后,宋辽基本恢复和平,北方的军事压力骤减,汴京的最大劣势得以缓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