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长期压制文官集团,给建文帝留下诸多弊端
而导致内部忧虑的主要原因,来源于朱元璋对文臣集团长期的压制,洪武年间,在朝廷当官天天都得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因为龙椅上的那位君王一个心里不爽,你就人头落地;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容忍不了任何的小错误,一个官员可能因为一个很小的错误而受到了极大的处置。
处置的理由完全是皇帝按照自己的心情来定,朱元璋心情好的时候,那么文臣犯错或许就被幸免了;一旦君王心情很糟糕,那么一个小错误就可能牵连九族;这种压抑的氛围一直持续到建文帝继位,文臣们看到龙椅上的君王不再是那个杀人狂魔,而是一个温厚仁慈的君王,于是他们被长期压迫的神经就放松了下来。
而绷紧的神经一放松下来,就会使得他们开始报复性纵容自己,原来,洪武年间不敢干的事情,到了建文年间,他们都敢干,贪污、腐败、拉帮结派的现象是非常的多,而对于朝廷内部的混乱,建文帝没有爷爷强腕的手段,一时间他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既然解决不了,那就放在那里,等以后再解决,于是建文年间的朝政弊端是越积越深。
建文帝根基不稳,急于削藩犯下致命错误
我们再来看看外部忧患,藩王的威胁让建文帝如坐针毡,他很清楚一个王朝如果中央无法集权,那么自己的皇位也只是一个空壳,没有任何的实权;并且建文帝已经疲于与朝臣进行斗争,他为了转移朝廷中的政治斗争,就只能把目光和矛头指向外界,建文帝希望通过削藩来达到中央集权和转移政治矛盾的目的。
但是他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自身所掌握的实力,其实根本不足以和叔叔们对抗,而且他太过急切想做出一番事业,在这种迫切的愿望之下,建文帝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太早举起屠刀去削藩,而且他的削藩不是针对某一个藩王,他是针对全部藩王。于是建文帝不仅和朝臣没有站在一起,他和叔叔们的关系也彻底闹翻,于是燕王朱棣就找到了机会,因为他敏锐的看到了建文帝如今的实力非常弱小,他完全有机会能够推翻建文帝而自己登基为帝,于是他就借着清理皇帝周边的小人的名义发动了靖难。
朱棣夺得皇位,但文臣坚定支持建文帝是正统
朱棣很快击败了朝廷军队,而当他浩浩荡荡地进入南京城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一生的担惊受怕;虽然说,文臣集团和建文帝离心离德,但是不代表他们就接受得了朱棣,许多文臣甚至开始思念建文帝时期的各种好处,于是他们反而坚定的支持建文帝的正统,而认为朱棣继承皇位是不正统的。
在这种正统批判的氛围下,永乐帝朱棣在皇位上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建文帝在南京城破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失踪了,朱棣很明白自己这个侄子如果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那么绝对是大明帝国的一个隐患,他派遣了很多的人去寻找侄子的下落。
后记
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建文帝始终没有任何的行踪,而一失踪就是数十年,而朱棣也担惊受怕了几十年,因为他明白,如果建文帝振臂一呼,那么天下的舆论就会站到他的身旁,自己的皇位可能就不保了。不过一直到朱棣临终的那一刻起,建文皇帝就仿佛人间蒸发一般,没有人知道她的行踪,也没有人找到他的尸首或者坟墓,而朱棣去世后,他沉重的内心才彻底放下,而最后内心的释然也让这个千古一帝了却了一生的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