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和国君说话时一定要打上十二万分精神,若是不经大脑思考,无意中犯了什么忌讳或者一不小心跌入君主设计好的陷阱之中,那最后可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而是要直接送上性命,这件事情才可以圆满结束。
春秋战国,群雄争霸,所有人都对于他人的领土虎视眈眈,于是君主对于臣子是否对自己忠心尤为看重,有一个君主就在宴会上问过大臣这样一个问题,说如果自己有一天死了,有没有人愿意陪同他一起,这正是表达忠心的大好时候,于是有几个大臣纷纷将自己的手举了起来。但是没有人将这些话放在心上,后来真的等到这位君主去世,这几个大臣由于曾经发表过的言论,只能硬着头皮真的一同陪着自己的君主结束自己的一生,那么这位君主究竟是谁呢?他便是时任秦国君主的秦穆公。
说到陪葬制度,在我国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了,在古代陪葬的不仅仅限于器物,尤其对于君王来说,往往君王的后妃,仆人,甚至臣子也是要跟着一起去陪葬的。这在今天听来,可能非常残忍,但在古代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按照秦穆公生活的年代推算,出现几个大臣陪葬君王的事情便一点也奇怪了。
秦穆公叫嬴任好,统治秦国39年,经过他的励精图治,秦国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发展。他在位时,不断拓宽秦国的土地,兼并其他小国家。为秦国之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即便秦穆公是位难得的明君,但他本人毕竟受到时代思维的影响,很难逃过时代的限制,他对于自己死后的殉葬之事非常在意,在他还在位时,便早早开始思考死后之事。他认为,人死后,灵魂仍旧存在世间,因此,秦穆公为了自己死后也能享受君王的荣耀,就想要自己心爱的女人,伺候自己的仆人,朝堂上信任的臣子也要为自己一起陪葬。
自从秦穆公有了这样的想法,他就开始酝酿计划,制造机会。这天,秦公设宴邀请大臣们参加,大家听说有酒喝,便都去了。宴会上,君臣喝得都很高兴,一副其乐融融的场景。就在这时,国君忽然发话了:"真希望这样的快乐能一直延续到咱们死之后。"有的大臣听出了这话的言外之意,并没有回答。而有三个人可能是由于喝酒喝得头脑糊涂了,便对国君说:"原意追随大王,和大王同生共死。"秦公一听,非常高兴,更何况,这三个人平时忠诚勇武,事值得信任的大臣。
没过多久,秦穆公身体衰弱,逐渐走向了生命的尽头。秦公死后,竟然有150多人替他陪葬,当然,这里面也包括当初表示愿意陪葬的三位大臣。这三个人看到可怕的殉葬场面以及身边已经死去的其他殉葬者,恐惧无比,但再怎样恐惧,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为国君殉葬了。这也在向我们说明,虽然作为臣子要对君主表明忠心,但是也并不能为了讨好君上而随意承诺,否则最后所产生的后果便是自己无法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