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洪门水库改造闸门,水位降低发现一佛像,专家:可能有古镇

2020-08-06 18:50:32 作者: 江西洪门水库

《旧唐书·魏徵传》中记录了唐太宗的一句名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因此,我国对于历史古迹的勘探,对于文物的保护从未断绝。通过那些发掘出来的文物古迹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前的历史风貌,为现代提供借鉴,也是我国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

因历史悠久且从未断绝,我国各地都时常有无意中探得古迹的新闻,例如陕西西安常有修建地铁或建筑物时挖到古墓的新闻。江西省也有一例,在抚州市东南方向坐落着的洪门水库,是为江西省第三大水库。

2016年11月洪门水库为改造闸门,将水位下降至历史最低,而令考古学家有意外之喜的是,一尊佛像随之露出水面

▲洪门水库(又名醉仙湖)

经初步测量,该佛像整体高约为3.81米,属于典型摩崖石刻,在其南侧还发现有摩崖石幡,从南至北依次刻有地藏王菩萨、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佛祖法号

。经多方勘察后专家确认这一佛像始建于明代,大概率不止这一个佛像存在,并推测出此处原本为一座庙宇,水库之下很有可能也是一处古镇。

▲江西洪门水库中的佛像

明朝是我国倒数第二个封建王朝,也是近代以前我国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最后一个朝代。

明代封建商业发展到了巅峰,在江南许多地方都曾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洪门水库所在地正是当时南城县的市中心。据资料显示,

此地当时正在逐渐发展为周边地区商贸中心,因经济十分繁荣还曾是当时全国商业代表城市,南城县衙也设于此处。

▲徐霞客雕像

据史料记载,修建水库时被淹没的硝石镇有着超过2000年历史,是当时南城最为富庶的地方。

这里也是江西通往福建的交通要道,是福建茶商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硝石古镇曾留下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辞藻,明代著名探险家徐霞客的足迹。1933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也在此处打响,

1958年修建出库后有一百多座“岛屿”浮出水面,也因此有“醉仙湖”美称,是著名旅游胜地。

此处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因为自身商业重镇的身份,更是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是难得的风水宝地。明代许多藩王和贵族都将墓址选在此处,

朱元璋第七子宁王朱权在朱棣即位后被封于南昌,他的墓址就葬于此处,是江南最大的“地下宫殿”。在他的墓穴中出土了大量金银器物,其中有些珍品已经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朱权墓旧照

朱权之墓在洪门水库建造之初就被发掘,

然而在考古学家正式发掘之前早已被多个盗墓团伙洗劫过,根据摆放位置推测其中很多文物古籍都被盗走,墓室损坏也十分严重。在考古队员多年努力复原后,少量雕像、壁画等得以还原,向世人展现了明朝初年江南的繁盛之景。

▲朱权墓内景

然而朱权墓穴终究破坏太过,包括此处历代益王如朱厚烨、朱由木等人的墓穴都因盗墓破破损严重,当地村民还曾私自发掘宁康王朱觐钧墓及其徐妃墓。

因此当时对这几处墓穴的发掘属于“抢救性挖掘”,虽然仍有大量绝世珍宝现世,却更不知道有多少无价之宝早已流失。即便国家用赎买方式也只召回了少量文物,但还需要更多材料才能重现曾经的经济重镇风光。

▲洪门水库墓地旧照

2016年这次水位降低就是绝佳的机会,因此考古队立即选派30名考古队员下水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古,

力争赶在水位再次上涨之前完成对佛像周围的勘探。在深入考察过程中,

专家发现了水下沉睡几百年的古墓,据推测是明朝一藩王墓群所在地,

也是洪门帮发源地。此次在水下一共勘探出四座墓室,并出土了大批量文物。

▲洪门水库佛头遗迹

这个墓群的发现为人们探知五百多年前的江南风光增添了一丝可能。消息传出后各地文物爱好者纷至沓来,此地旅游业更为兴盛,当地政府借此机会打造出“洪门古镇文化”。

水库中的游船逐渐供不应求,因此有无良商家哄抬游船价格,并将不合格游船以次充好使用,对游客安全、水库生态环境和水下遗迹造成了隐患。

《爱莲说》中周敦颐曾经形容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文物古迹也是如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即使对历史感兴趣,对于文物保护和勘探也所知不多,若一味因“凑趣”或“随大流”前往文物发掘之地很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对文物造成破坏。因此,我们大可以从书中或者新闻报道中了解历史,不必冒着破坏风险亲临现场,说不定还会给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

参考资料:

《旧唐书·魏徵传》《爱莲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