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者傅斯年:中医不过是骗子,请教中医就对不住我所受的教育

2020-08-24 22:37:40 作者: 民国学者傅斯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培根

能够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的必定是极其具有说服力的事物,而数据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存在。

在不能随意更改的科学数据面前,所有的解释都会成为锦上添花的结果,而不是扭转局势的转折,这样知识和学位的权威性就显现了出来。

在近代中国,那个纷繁杂乱的时代,和鲁迅笔下雪馒头相近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比比皆是,这样说是毫不夸张的。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百姓除了自我救赎之外,并没有其他的方式来进行科学的自我救治。

听信那些所谓的"医者们"的信口拈来就成了为数不多的出路。而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也有具备科学素养的人们在向这样的歪风邪气做着反抗,试图用科学的实用性来唤醒人们的良知和理智。

虽然力量微弱,但是也成了黑暗中的一道光亮。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民国学者傅斯年,曾经两次写文章抨击那个时代被人们在坊间不断传颂的中医之道,用词更是犀利严峻。

直击要害的言语让崇尚"经验主义"的中医在西方先进科学理论的冲击之下显得摇摇欲坠,仿佛这几千年的积淀都是豆腐渣工程。而那时候的中医,真的和知识分子们眼中一样分文不值吗?时代压迫之下的中医

鲁迅笔下"雪馒头"的故事在现在看来是极其不可思议的,因为现在的普遍大众都受过科学的教育,可是在那个刚刚打开国门不久的近代中国,所有的百姓基本上都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

老一辈口口相传下来的民间法子成了他们自我救治的唯一途径,而这样的途径在那个慌乱的时代,也就这样被一些不学无术的伪中医用了去,造成了中医市场的杂乱无序、鱼龙混杂。

社会背景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更何况是组成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当时的中国百姓是缺乏医学常识的,也缺少专业培训的医学院的指导,更是没有公共设施卫生问题要完善的意识,国内的整个医学组织问题是由内而外的溃烂不堪。

再加上在江湖上不断漂泊的各类骗术之下,百姓们没有科学意识胡乱相信,中医也被蒙上了莫须有的邪医的色彩。这所有的一切,在受过西方先进科学教育的大家面前,都成了必须要严厉打击的歪风邪气,也就可以解释。

为何民国天才傅斯年会说出言辞激烈的那句话:"我是宁死不请教中医,若不如此便对不住我所受的教育!"在众人的潜意识里,所有的学问家本该是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

言辞激烈的话语不该是他们放在公众面前的行事作风,但是傅斯年却这样做了,可见当年的知识分子们对这样弊病深重的中医乱象是深恶痛绝的。而为何傅斯年的这番话却成了至今人们还在说道的句子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问家吗?半个圈内人

如果是门外汉在批评门内的一切,那门内的人们大可以说这是在纸上谈兵,一切都是莫须有的猜测,但是傅斯年绝不是这样。1890年出生于山东聊城的傅斯年是一个举人之家的后代,他的先祖傅以渐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

而他本人也在宣统元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对于中医,傅斯年更是从小就有接触的,因为他的祖父傅淦是一个妙手回春的好中医,尤其擅长针灸,救治了不少穷困没钱看病的老百姓。

家庭背景的熏陶之下,从小跟着祖父身后打转的傅斯年是懂得一些岐黄之术的,而正是这些学识的积淀,让他在长大之后,了解了被江湖骗术污染之后的中医,才会更加的气愤不已,试图一言击中骗术中医的要害。

不懂行的人去批评行内的事情这不足为意,但若是行内人站出来自损三千,这就说明,这一行必定有着严重的问题,不容小觑。西方先进文化的教育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傅斯年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从小受到书香世家指导的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如指掌,是十三岁便读完了《十三经》的神童天才。而长大之后,清政府的覆灭也预示着这个举人之家的沿袭科举之路是行不通了。

傅斯年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新的考学出路。新的时代在召唤,傅斯年自然是跟紧时代潮流的那一位,民国二年,他考入了北京大学预科,并且在三年之后就升上了北京大学文科,开始学习国文。

又是一个三年,受到民主和科学两个先生的影响,傅斯年毕业之后成为了庚子赔款的官费留学生,开始了在欧洲的科学学习之路。

走出国门的傅斯年放下了在国内学习的文学,开始涉足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勃朗克量子论等科学学科,"科学救国"的种子在他的心中开始生根发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