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杨修之所以会死,和所谓的“鸡肋事件”其实并无关系,他的死亡是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
先说说鸡肋事件,大致就是曹操在平定汉中后想讨伐刘备,却进退失据,进攻可能徒劳无功,防守又似乎不需要这样大动干戈,就在吃饭时念叨着鸡肋二字。杨修就说道,这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操想撤军了。结果引得曹操大怒。但正史中,其实并没有记载曹操大怒。比如:
《后汉书》: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修之机决,多有此类。
从正史来看,杨修死前的政治背景是很复杂的。当时的曹丕和曹植从才华上很难分出高下,一个政治手腕强,另一个文采出众。
可以说,二人的争斗早已经白热化,曹操自己也下不定主意要以谁做继承人。
杨修当时作为曹操的谋士,却多次为曹植出主意博得曹操的欢心。
后来曹操知晓了此事后,就日渐忌惮其杨修了,并最后因“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被杀。这个罪名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是说泄露机密,和诸侯、“皇子”(这里指曹丕、曹植)等交往过密。看上去似乎是个很重的罪名,如果真犯了,那么死倒也不冤枉。
但如果仔细分析杨修在曹魏集团中的活动,其死亡是有着多层原因共同作用的:
卷入夺嫡之争的漩涡
杨修在当时为曹丕、曹植所极力拉拢,杨修似乎成为了夺嫡之争的着力点,这是曹操十分不想看到的局面,担心会重蹈袁绍死后儿子们争权导致分崩离析的情况。
而且杨修作为谋臣,卷入夺嫡之争,并帮忙曹植博曹操欢心,犯了“皇室”的忌讳,这也是所谓的疏不间亲。
政治站队错误
杨修在曹丕在夺嫡之争后基本胜利后,并没有如其他人一样主动疏远曹植,而是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陷入了政治上的站队错误,使得其在朝廷上日渐孤立。
而且,如果我们仔细看曹丕背后的谋臣势力,会发现在政治水平上远远高于曹植集团,主要智囊包括了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司马懿不必说,那是能耗死诸葛亮的狠人,陈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谋略应该说在曹魏集团中都是排得上号的能人,吴质虽然声名不如前二人,但倒是心计深沉,文才也佳。虽然朱铄声名不显,少有记载,但能和前面三人并称,显然也是有过人之处的。
所坚持的理念不符合曹魏集团需要
杨修对汉室的忠诚与否确实不好判断。毕竟与杨彪始终忠于汉室,甚至不惜得罪曹操而言,杨修更多体现了对曹魏集团的依附。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杨修所继承的传统的儒学思想,他们都主张恢复到皇权至上的政治形势,这与曹操的政治观点和利益需求明显不符。对于曹魏集团来说,你可以不支持,但是你不能反对。曹魏集团更想要的是积极帮我曹家夺得天下的人,而不是在后面使绊子、搞舆论的反对派。
顺道说一句,认为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被杀实在是略显荒谬。曹操的近臣和亲信中本来就有诸多原来属于敌对阵营投靠过来的,但只要他们尽力为曹操谋事业,却依然得到认可和重用,比如张辽、贾诩等。
参考文献:
1.《后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