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华夏文明与佛教文化的一次完美融合

2020-08-25 18:31:08 作者: 敦煌莫高窟的

张芝的书法

另外,敦煌本身实在是有着相当高的汉文化水平,比如有着明显敦煌色彩的书法家张芝,他草书行云流水,可谓俯如虎卧、起如龙跳,草圣之名传颂千古,甚至书圣王羲之也是用他的书法来评价自己。

华夏文明天然的包容性与佛教文化的弱攻击性相得益彰如果我们通读中国的历史,总会惊叹华夏文明真是有太强的生命力与包容性,尽管在一些历史时期有异族占据了中原,但这些异族政权却还是习惯(或者说不得不)采取华夏文明的统治方式。

华夏文明天然的包容性既源于它的理论根基,也源于文化自信。由于长期领先于周围的其他文明,所以对其他文化有一种天然的心理优势,这使得它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极强,能够允许其他文化的存在。

停驻敦煌的僧人乐尊

而佛教文化的核心是当世与来生的转化,是对现实的隐忍与克制,使得佛教文化天然具有一种弱攻击性。尽管佛教依然希望能让更多人信仰佛家至理,但这种希望却是通过当时的佛教僧人的苦心与善行来实现的,这使得敦煌当地的民众对佛教文化并不抵触。另外,由于敦煌恰处动乱时期,佛教中关于来世教义能够抚慰当时饱受战乱的敦煌百姓的内心,使得他们得到精神慰藉。

正是因为华夏文化的包容性与佛教文化的弱攻击性,使得二者相得益彰,而这也促进了佛教艺术的繁荣。

北魏政权尽管是鲜卑政权,却仰慕汉文化和佛教文化在敦煌修建莫高窟的时候,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时期。这个时期是敦煌最动荡的年代(面临着柔然的威胁),却也是敦煌艺术产生质变的年代。

北魏孝文帝尽管是鲜卑政权的君主,却偏偏对汉文化仰慕已久,他本来对儒家经典已经达到精通的境界,更是利用手中的君权大力推进北魏的汉化改革,推动了北魏的全面汉化。而敦煌当时作为北魏在西域地区的前哨和重要基地,自然也受到了全面汉化改革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另外,孝文帝等北魏统治者们还是佛教文化的仰慕者,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是坚定的佛教徒,这使得佛教在北魏境内的传播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阻力。

敦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晋、南朝与西域交往的必经之地由于南北朝双方竞争激烈,在彼此均无法取得有效突破的情况下,将目光方向了西域。当时北魏与西域联系密切,南朝同样也与西域有着密切的往来。

敦煌的位置

如果我们看地图的话,当时敦煌刚好出于从中原至西域的入口,因此若想与西域联系,就必须经过敦煌,敦煌自然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得到来自中原的汉文化熏陶,尤其是来自东晋、南朝的汉文化。当时敦煌虽然属于北魏疆土,但在文化上却是以长江以南为文化中心。由于南方与吐谷浑因文化差异,交往实际上并不是很频繁,因此,东晋、南朝等到西域的道路就唯有通过敦煌沿线实现。

两晋时期的敦煌地图

另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佛教徒的作用,当时南北朝的版图上均兴起了不同程度的佛教热潮,不少敦煌的僧人远游到南朝修行感悟,并带回了南朝的佛教文化,而南朝又始终带着明显的华夏文明印记,使得敦煌开出了与北方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艺术之花。

四、结语与思考

敦煌的壁画是人类艺术宝库的瑰宝,它的价值不仅仅只是它本身的艺术价值,而是它成为了华夏文明与佛教文化的一次碰撞与融合,为本土文明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一种范式。当然,这种范式也并非是可以如刻舟求剑一样直接可得的,而是它在中原动荡、敦煌偏安一隅、世家大族汉文化成就高、佛教文化初起的一种融合,真是可遇而不可求。敦煌的莫高窟仍然在矗立着,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还会出现新的文化融合,在莫高窟中留下新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