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土木之变被俘,1年后平安归来,却又被弟弟囚禁7年

2020-08-26 22:36:40 作者: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

1449年7月,瓦剌部首领带领各部举兵南下,在宦官王振的劝说下,明英宗朱祁镇不顾大臣反对,仓促集军,御驾亲征,两军在土木之堡相见,而后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本人被俘。明朝文武大臣阵亡者达67人,造成了明朝开国以来最大危机,史称"土木之变"。

然而在1450年瓦剌一族就将明英宗送回明朝,明英宗为什么能平安回来呢?赏赐减少,互相结仇

要想知道明英宗平安归来的原因,首先要先聊聊这场战争的起因。

剧照王振

据史料记载,正统年间,明英宗治理国家时,对宦官王振言听计从,当时可以说是王振在把持朝政。而当蒙古来朝进贡时,王振曾因不满蒙古虚报使团数量,所以减少对蒙古赏赐,使他们得到的赏赐只有历年的五分之二。

历来明廷对瓦剌使者都是实行"薄来厚往"的政策,这次的突然减少,让瓦剌人很生气。于是瓦剌族人就挥兵南下,当然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朝贡使者之间没有明确的沟通导致的。

在两国邦交的时候,少不了中间的连线之人——贡臣。但因为当时的贡臣文化水平不足,不能清晰表达朝廷来意,还在迎接瓦剌使者的时候向瓦剌私自许诺了"与中国结亲",导致瓦剌使者信以为真。但当时朝廷并不知道此事,在真正和他们对接时候,拒绝了瓦剌的结亲。

剧照朱祁镇

这件事让瓦剌一族认为朝廷怠慢他们,便发起了战争。当我们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待这次战争时,会发现这次流血事件以及后面的和平解决,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明朝和瓦剌在政治上的进步。双方为利益互相博弈,其中牵扯最为重要的便是明英宗。"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当明军大败以后,明英宗被抓到瓦剌。最初有人曾建议杀掉他,然而后来不仅没杀他还十分厚待了明英宗,最终还把他放回了朝廷,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剧照朱祁镇

1.瓦剌内部权衡利弊的结果

从瓦剌对待明英宗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抓住明英宗本身就是意料之外的事。瓦剌本身并没有想要恢复元朝统治的意思。他们想利用明英宗作为人质,用来要挟明王朝获得大量的珍宝,这可以从北京之战看出。

然而北京之战的失败,瓦剌一族也受到了重创,他们知道扣着明英宗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后,就决定放他回国。他们想的是明英宗回国后,也许会引起清朝内部的斗争,这样他们就可以趁机获利。

于谦

而且瓦剌本身是一个很贫瘠的地方,他们这的百姓要依靠中原的农业经济,才能更好的生活。瓦剌各部也都害怕会失去通共互市的好处,只想好好和明朝谈好。然而一旦杀害明朝君主,相当于彻底和明朝撕破脸,这样不利于瓦剌以后的发展,所以最终选择将明英帝安全地送回明朝。

2.明朝朝廷内部的应对得当

在"土木之战"失败后,一时间明朝内部出现了群龙无首的局面,朝廷内部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和英宗的遣返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紫禁城

当时情况危急,身为皇室中地位最高的孙太后决定固守北京。因为最初并没有得到明英宗的任何消息,所以没有重新立君。但当得知英帝被俘后,孙太后就让英宗的弟弟郕王监国,并立了太子。

但当北京之战结束后,因为特殊的国家形式,所以必须扶持一位新的君主上位。在经历过一系列的复杂变化后,郕王即位,并重用了主战派的于谦。

1499年10月瓦剌曾提出用钱赎回明英宗的建议,但被当时的大臣于谦拒绝。于谦曾说:"随宜守站,不许听信哄诱失误时机"。这样强硬的态度,造成了两军对战的局面,而明朝军民在于谦的带领下齐心协力的保卫了北京,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剧照朱祁镇

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军事上的较量,不如说是政治利益的博弈。正是因为于谦看清了瓦剌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诡计,没有上当,才为后来明英宗安全回归做了铺垫。毕竟当瓦剌人觉得明英宗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才会放过他。其实明英宗安全回归,最主要原因是双方都需要维护朝贡体制的正常运行。明朝朝贡体制

明朝朝贡体制其实是明朝瓦剌各地首领向中央王朝纳贡制度。

地域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中原和瓦剌地区的经济结构不同。长期的通贡往来,让明朝和瓦剌已经适应当前的情况,双方已经达到了经济互补的局势。而且在明朝"薄来厚往"的政策下,瓦剌的人民颇为受益。对于明朝而言,想要的无非是瓦剌能安生点。双方讲和,是对两国发展的最好局面。

剧照朱祁钰

明朝朝贡体制作为处理明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工具,一方面是明朝、瓦剌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明朝、瓦剌两族互补的结果。在这个体制下,双方经济互市,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流,也更好完成了民族融合。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