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仁宣(增一)明宣宗为何在郑和去世后停止出海,并发布禁海令

2020-08-27 03:11:54 作者: 永乐仁宣(增

这种便利一方面是因为明朝的生产力水平冠绝全球,另一方面是因为全球白银价格的低贱。中国自古以来便是银本位的货币制度,而白银又与铜捆绑,用铜制的钱币进行日常消费。中国大地向来缺银和铜,所以一旦经济飞速发展,很快因为钱币过少而进入经济通缩状态。而海外东西方的生产力都远不如明朝,但银铜的产量却远超商业贸易的需求,于是造成了货贵而银贱的价格倒挂现象。因此海外商人拿着大量的白银,到明朝可以购买远超其他地方的商品,所以明朝可以通过贸易获取超额的白银,于是在对外贸易上出于顺差的收益。

郑和下西洋时带着大量中国出产的布匹、丝绸、瓷器、茶叶等等出海,带回了大量的金银财富和沿海各国的特产,这给明朝廷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这种情况站在贸易的角度上看是非常优良的商贸现象,但对当时的明朝未必是好事。因为贸易的发达造成了手工业的快速增长,明朝社会开始进入资本主义萌芽时代。通过手工业赚取了巨额利润的商人们,开始威胁到了小农经济的基本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大量耕地被棉花、桑树等手工业原料生产所侵占,这就对明朝的粮食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粮食为一国之本,而明朝作为封建朝代,小农经济又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再加上很多官宦大族和士大夫阶层来自于农耕经济的层面,新兴的商人群体也就冲击到了他们的根本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朝中出现了反对进行海外贸易的声音,同时要求将朝贡贸易的规模进行限制和压缩。

实际上当时全球基本上处于粮食危机的红线之下,而这种情况还要延续至少一两百年时间。明朝是当时少有的在农业上自给自足的国家,所以来明朝朝贡的船队除了大量采购各种手工业产品外,粮食也是他们采购的重要商品。这种毫无限制的自由贸易,让明朝用赖以生存的粮食换取了不能吃的金银。

当时明朝的农业虽然强盛,要养活全球人口却也是不可能的。而金银的过度输入也会形成通货膨胀,对明朝的小农经济体系造成重大的冲击。因此明朝必须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而禁海令就成了这个措施上最重要的一环。比如对于日本的朝贡船只,当时明朝就规定"船不过三条,人数不过三百人"。这一方面是为了安全,另一方面也是限制了出口产品的数量和进口的金银数量。除了日本之外,明朝对其它进行朝贡贸易的国家都有规定和限制,这包括了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所有朝贡贸易参与国。

因此明宣宗采用海禁的方式来限制对外贸易,初衷是为了保护本地的小农经济体系免受外来的冲击,维护土地主和士绅阶层的利益。同时坚持海禁又能延续朱元璋定下的国策,加强海防对倭寇的清剿,在政治上取得一定的优势。但这种做法只是一种保守的选择,可以临时采用,却不能作为长久之计。

可是朱瞻基之后的明朝皇帝将海禁作为长期国策,却给明朝带来灾难。一方面是朝贡贸易被太监、勋贵把持,产生了大量的腐败。明朝朝廷不但没赚到钱,还养出一大堆蛀虫,加剧了土地兼并。另一方面,南方沿海的官宦世家与备倭军勾结,绕过禁海令进行走私商贸。不但军队腐败堕落,也带来了倭寇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