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没告诉你,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赵国的2万军队被秦国全歼

2020-08-27 03:08:59 作者: 语文老师没告

蔺相如完璧归赵曾经入选中学课本,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表现的英勇与果敢,仿佛他成了秦赵两国最靓的仔,最终靠着出色的发挥,将和氏璧完璧归赵。

当时的赵国正处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国力鼎盛,军事力量强大,是当时唯一一个可以与秦国硬拼的国家,秦王很显然也了解这一点。但是赳赳老秦又怎么会停下前进的脚步,于是在得知赵惠文王得到和氏璧的消息之后,便趁机发难。

秦昭襄王的目的很简单,用城池换和氏璧,以一个合理的理由来与赵国交易,意在和赵国这个新任的国君接触一番。看看这位新国君到底是什么成色,以便于进行后续的对策,万一运气好,还能赖下这块和氏璧实现空手套白狼的美梦,一举两得。蔺相如临危受命

当赵惠文王收到秦昭襄王的信件之后,他还是比较紧张的,虽然说当时的赵国在军事实力上可以与秦国一拼,但是赵惠文王时期的赵国士兵对比赵武灵王时期已经下跌了不止一个档次,兵还是那些兵,但是其军队的灵魂人物赵武灵王与世长辞之后,赵国的军事实力是打了折扣的。

因此赵武灵王在接到秦昭襄王以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的信件之后,一时间不知所措。他想要换,但是又担心秦国言而无信。他想拒绝,但是又担心秦国以此为借口与赵国开战,这就比较尴尬了,一时间朝堂之上众人惶恐。

此时,蔺相如被推荐出来,带着要么给城池,要么保存和氏璧的使命,出使秦国。蔺相如在秦国的确表现的非常英勇,他在面见秦王时,临危不惧,用指出瑕疵将和氏璧从秦昭襄王手里骗下,然后以拿和氏璧撞柱子相要挟,最后又提出条件,让秦王斋戒五日,然后才能献出和氏璧。

秦昭襄王很实在,一切照办,但这蔺相如其实就有点无礼了,他将和氏璧交给随从,悄悄的送回了赵国。然后还狡辩称,如果秦国真想换,请先将城池割让给赵国,赵国再给和氏璧。

这蔺相如明显就有点过分了,最起码两次欺君,按照秦昭襄王的脾气,这两次欺君就够他死上几次的了,但是为了显示大国的威严,一直对他以礼相待。因为当时的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如果秦昭襄王与他计较,那岂不是自降身份。但是秦昭襄王不与蔺相如计较,并不代表着秦昭襄王就不要面子了。

在外交场上失去的面子,总是要找回来的,比如一个高又壮的人给你要和氏璧,本来就担心对方强夺,靠着哄骗将和氏璧带回去,那么有没有考虑秦昭襄王的面子。他作为一国之君,被一个无名小卒碾压智商,秦昭襄王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这笔账自然会记在别的方面。

秦昭襄王一怒之下,秦伐赵

秦昭襄王的面子肯定是要找回来的,在外交场没有处理好,那么他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蔺相如在回到赵国之后加官进爵,而秦昭襄王也采取了一种最干脆的方式。直接发兵攻打赵国,将石城攻打下来,感觉这口气还是不顺畅,于是第二年又派兵攻打赵国,斩杀2万人。

当实力处于劣势时,委屈求全也好,强硬应对也罢,终归也免不了被对方欺负的下场。我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当对方比你强大,对付这样的人就是冷处理,不与他正面发生冲突为宜,然后拼命的发展自己的实力,不然的话要么会被对方吊打,要么就会弄得一地鸡毛。

不就是一块和氏璧么,大不了给了,然后趁着机会抓紧发展及的实力,实力够了之后,还能够将和氏璧要回来。但此时我们逞匹夫之勇,然后招来对方的嫉恨,那么之后的日子就相当难过了。

后记

虽然说蔺相如激怒秦王,使得秦国与赵国开战,赵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这也不能赖蔺相如,因为秦王就冲着不讲理来的。他目的就为了找理由开战,蔺相如只不过是承担了一个“借口”的作用,而归根到底还是赵惠文王太弱了。

在那种情况下,赵国应结交秦国,争取最大的发展空间才是最重要的,而其他的作为,都是徒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