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年间的“天下秩序”——万国来朝

2020-08-27 17:32:26 作者: 永乐年间的“

随着朝代的更迭,当年那个用屠刀血洗亚欧的大元已然烟消云散,转眼而来的是一个新的帝国——明帝国,它周围的许多国家都还在打量着这个新兴的政权,思考着与他之间的关系。

在黄金家族统治下的大元,他几乎和周边所有国家的关系都不算太好,三征安南,两征日本,破缅甸等等,数不胜数。

但随着蒙古实力的降低,周边的国家从他身上又重新找回了最初失去的自信,并用同样的眼光来看待新兴的明王朝。

因此,在洪武年间,各国与明朝之间的关系不算融洽,甚至有些紧张。最后,明太祖朱元璋终其一生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恢复睦邻友好关系的重任就落在了明成祖朱棣的身上。

朱棣要恢复旧日荣光

毕竟,朱棣所继承的皇位并非是按照法统得到的,而他的侄子下落仍然不明。朱棣将用自己的实力来证明:那个建文帝远不如他,并让那些不服王化的人彻底闭嘴。

初登大宝之日,他便敞开国门。积极招徕各国来华朝贡,并在东南沿海多地设置市舶提举司,还多次主动遣使赏赐各番国王,表现他与元朝不同的对外方略。

《明史》载曰:“当成祖时,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西洋则和、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番则率使侯显”,“永乐元年,内官监李兴奉敕往劳暹罗国王”,“(侯)显有才辨,强力敢任,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正是这种怀柔远人的方式,也得到了万国来朝的盛景。

首先,明政府在京师建立会同馆,在广州、泉州、宁波建立市舶提举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并规定:琉球贡船每船最多150人,日本使团总人数不能超过200人,宣德时规定日本使团总人数不能超过3艘船、300人。

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在朝贡贸易中做出的最著名的决定当属郑和下西洋了。他从自己的亲信中精挑细选。找到了一位具有回教徒和佛教徒双重身份且能征善战的人——郑和。最后,出使西洋这个光荣的使命就落在了郑和肩上,由他率领一支极其庞大的舰队去远航南洋和南亚、西亚地区。

《明史》记载的郑和下西洋的原因,除了“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外,也确实尚有“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之语。朱棣他试图在构筑一个中国历史上没出现过的,除陆地外兼具海洋霸主地位的东方新帝国……

当那一缕曙光透过厚重的云层,照亮了六百年前刘家河的港口。青灰色的天幕前,影影憧憧地显露出一大片和小山一样庞然大物,连绵不绝地填满了整个港口和河道。

这片庞然大物,是一支由两百多艘海船组成的远洋舰队。船只上那些巨大的桅杆,如同原始森林中的参天大树一样密密麻麻地矗立在港口中,他们将走向深蓝,完成一项继往开来的任务。

中国,这个古老而庞大的东方陆地帝国,第一次将眼睛看向了海洋深处,海洋的另一边,那中国大陆以外广阔的新世界。

而最后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郑和下西洋把先进的中华文明带到了西洋各国,同时,也把亚非国家的文化、艺术带入中国。

如南洋国家的建筑、绘画、雕刻就通过郑和下西洋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为外来文化的输入打开了方便之门,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虽然郑和下西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时间已然流逝,那个支持郑和下西洋的老人再也没有回到北京。

这样,“禁海”这项议题再一次呈上皇帝的御案。最后,朝廷中“禁海”派压过了“宽海”派,在大航海时代刚刚初露曙光的时刻,中国从巅峰走去谷底。在闭关锁国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那些航路上的国家也再也不会见到那支庞大的船队,中国在此后数百年也再未走向深蓝,拥抱海洋。

海洋对面的巨变

与此同时,隔海相望的日本,也发生了一场新的变化。

足利义满结束了“南北朝”战争,一统日本。虽说如此,室町幕府的财政收入一直不足,毕竟其财政来源大多是其下辖的直属土地,所得赋税远不比镰仓幕府。所以足利义满打算从其他的方面来筹措资金,正所谓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朱棣推广的朝贡贸易就印入其眼帘。

当朱棣听闻那个曾经斩杀元使,并拒绝父亲朱元璋通供要求的日本,居然以这种方式,向自己屈服。其听说这个消息时高兴的心情就不言而喻了。他不但以高规格的礼遇款待日使,还特意送了足利义满一颗金印。

当然,古人云:“无功不受禄,无利不起早。”室町幕府从朝贡中获取了的利益远大于朱棣的日使前往中国的无需承担费用,而且明朝以高于市价的价格进行官方收购。明朝,正是大善人啊!

埋骨华夏的外国君主

永乐年间,郑和团队七下西洋,其影响力极其巨大,仅是永乐一朝就有近五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数百次朝贡。更有甚者,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刺更是选择长眠于这片土地,其对中国的热爱可见一斑。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