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末周初,一位流传千古的传奇人物横空出世,他以一副鬓须皆白的老者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但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一跃成为周文王的首席军师、最高统帅,在他的帮助下灭商兴周。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韬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历代典籍中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追他为本家人物,被誉为"百家宗师"。
出身不凡,历经贫寒
但就是这样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奇人,你能想象他年轻时曾在朝歌宰牛卖肉。在孟津卖过酒水,当过卖扇子、卖面粉的走夫贩卒,并且遇到卖扇子就下雨,卖面粉就刮风这样的尴尬窘境,命运仿佛在戏谑逗弄他,农村至今还有"姜子牙卖面粉,出门就遇风"的俚语说法,以此来调侃命运坎坷艰难。
姜子牙确实经历过极大的贫苦,但这只是因为家道中落导致的人生经历,姜子牙的出身并不平凡。姜太公姜子牙,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吕尚,是炎帝之后。本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为四岳,辅佐大禹治水功劳很大,被封为吕侯,赐姓为姜,封于吕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董营村,姜子牙就出生在董营村,并建立诸侯国吕国。为吕氏始祖,所以便有了吕尚这个称呼。相传姜尚的先世本是贵族,可惜到了姜子牙便家道中落,逐渐地沦为贫民。
蛰伏十年,终遇明主
对于人才选拔观念的开放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事,那时候有才能便有机会被征辟一展抱负。而商朝对于出身依旧是十分看重的,毕竟仍处在奴隶制社会当中,制度森严,等级分明。一个奴隶出身的人是根本没有机会走上政治舞台的,平民的机会也是微乎其微。贵族阶级才是那段历史时期日常的主人,而姜子牙即便落魄了,但由于他祖上的显赫背景,与周文王相识并被任用也在情理之中,再加上他本身不凡的学识和才能,才可以受到重用。
姜子牙虽然命运不好,但他胸怀大志,勤奋学习,始终孜孜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安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蟠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
在那个垂钓的地方一待便是十年,直到暮年,终于遇到来此地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也由此,姜子牙向西伯姬昌提出了治国兴邦的良策。西伯姬昌亲自把姜子牙扶上车上,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
建功立业,不忘初心
此后,姜子牙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兴周灭商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内,改善土地制度,实行农人助耕,大小官吏都能获得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对外,表面上是恭顺臣服的态度,以麻痹纣王,暗中争取拉拢邻国部落,逐步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削弱其威望和统治力。更为难得是姜子牙提出了"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选拔理论,这种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先进用人思想是开时代先河之举。
姜子牙的系列改革举措和指导思想大概都与他的贫苦经历脱不开关系。在古代的奴隶社会,能把农民放在第一位考虑真的是件破天荒的事情,姜子牙确实是一个十分注重民生、为民做主的贤者。他深知平民百姓的生活不易,更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即便是在功成名就之后也能不忘初心,而民心便是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无怪乎周朝能够在姜子牙的帮助下取得胜利。
结语
秦朝李斯对于人生境遇曾有过这样的评述:"人之贤肖,不在其处何所,而在其何所自处也。"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我们难以选择改变环境的时候,最好的选择是完善自身,强大自己,蛰伏等待机会,而不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