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
据记载,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
可以说,当阳县一战,让两员蜀将声名鹊起,一个是当阳桥上喝退敌兵的张翼德,一个是长坂坡上七进七出的赵子龙。粗略看来,相比之下赵云的“武力值”显然要高出一截,但实际上赵云之所以能全身而退,高超的武艺并非全部因素。
在多次冲锋的过程中,赵子龙总共干掉了近五十名敌将。说句实在话,这些曹将都是些“无名之辈”,并不是成名已久的名将。名字出现在书中的,有被一枪戳死的淳于导、夏侯恩、晏明、钟缙等,也有被一剑砍死的钟绅。
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武将都是些不入流的杂牌将军,他们的名字在书中出现的频率屈指可数。可以说,在长坂坡一战中,唯一一位与赵云交手的名将,仅有张郃,但是,赵云非但没有解决这个强敌,反而被逼退了。
原文如下:“赵云更不搭话,挺枪便战。约十余合,云不敢恋战,夺路而走。”要知道,张郃的战斗力在全书中算是非常高的,这可是演义后半部的战力天花板,或许只有姜维能与之较量几回合,其他人均不是“三合之将”。
当阳县一战中,张郃的表现已颇为突出,全盛时期的赵子龙在他手下走了十招,然后,便转身撤退了。从这里就能看到,此时的张郃已具备名将的潜质,只需假以时日必成气候。不过,若说此时的张郃胜过赵云,亦是万万不可能的。
且看书中原文说的是“不战而走”,用的是“走”而不是“逃”,仅一字就体现出从容不迫的意味。但是,从容不迫不代表必能战胜,此时的赵云已冲杀了几个回合,体力上必有损耗,再加上,怀里抱着个大胖娃娃,武功无法尽数施展,想打赢张郃亦十分艰难。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能看清的事实是:赵云虽能击败那些杂牌将军,但是,像张郃这种武艺过人的名将,还是能给他造成致命威胁的。即便张郃个人力量无法拦住赵子龙,那么,集全部曹军猛将之力,想要让他寸步难行也是很简单的。
然而,赵云为何能保证全身而退,其中,又有什么隐情呢?
再来引一段原文:“忽然一道红光,从土坑中滚起,那马凭空一跃,跳出坑外。”这道“红光”指的是什么,是赵云的坐骑吗?非也,在本章末尾的诗里,我们能看到这样一句:“四十二年真主命,将军因得显神威。”
实际上,这红光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就是刘禅的“真主命”。赵云之所以能安然无恙地杀出重围,就是因为怀里的小婴儿赐予他的福气。对此,小说里亦明确指出:“此亦阿斗之福所致也。”
战场之上,刀兵无眼,一个不慎就有可能受伤。即便强如关羽,在干掉了颜良文丑后也难免会身中飞箭。说起来,赵云的情况可比关二爷斩杀二将时危机的多,可偏偏他能保证九死一生不受半点伤,这无疑是战场上的神话。
罗贯中先生本就倾向于蜀汉,所以,一众蜀将在他的笔下都会得到优待与加持。实际上,历史中的赵云哪有那么神勇无敌,阿斗的“真主命”更是无稽之谈。所以,抛开那些玄之又玄的说辞,我们再来重新审量这场战斗。
其实,这一切都是曹操的功劳,若非此人手下留情,赵子龙早已被射成了刺猬,哪还会有后面的故事?
当曹操在战场中看到那员英武的猛将四面冲杀,勇不可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随后,曹老板还亲自下达了命令,告诉各个部门禁止放冷箭,一定要捉活的,“赵云因此得脱此难。”
类似的桥段,还发生在关羽“过五关”的情节中。在百万军中,这两名猛将之所以能安然无恙地“七进七出”,完全得益于曹老板的爱才之心。倘若,曹老板铁下心来,命令诸部万箭齐发,什么武器超群,什么天命所归,通通都要被射个稀巴烂。
而在这场战斗中,曹魏没有派出什么成名已久的武将,如:许褚、张辽等,也是有原因的。长坂坡一战中,曹操曾派曹洪询问“军中战将可留姓名!”由此可见,当时的赵云只是个“无名小辈”,他的名气是这场战斗之后获得的。
在古代,但凡名将都是十分自傲,甚至,自负的,他们怎会与这种无名小卒动手呢?如果打赢了,自己的名声不会因此得到提高,打输了还会徒增别人的名气,所以说,这笔买卖怎么看都不划算,他们自然不愿意干。
参考资料:
【《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