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何说是太监在支撑明朝,挖墙脚的却是文官?看看他们都做了什么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这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看相对谁来说。
为什么太监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都是恶毒的?因为自古至今写书的都是儒家士大夫。
太监,特别是明朝的太监和文官是完全两个对立的阶层。明朝的灭亡和文官集团的贪婪和自私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太监仅仅是皇权的延伸,是皇帝利用他们来和文官集团斗争的工具。
而太监,不但支撑了整个明朝,还是我国现代工业革命,现代文明曙光的代表。
如果不是文官集团从中阻拦,太监很可能会促使中国比英国更早地实现工业革命。
而这种冲突的背后,不仅仅是立场和观念之争,更是深层次下的利益之争。
·明朝宦官制度的形成
怀疑和狠毒是古代君王的天职,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看朱元璋的滥杀无辜和满人的扬州十屠。
当朱元璋建立锦衣卫,实施海禁,推崇八股和程朱理学等一系列今天来看很无法理解的事情时,而在当时就是最实用的。
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来说,你永远不要用道德来去衡量。
朱元璋为了老朱家的千秋万代杀光一切他认为可疑的东西,将太监不得干政的铁碑立在了宫门口在当时就是对的。
但随着明成祖朱棣造反成功,他认为老爹那套东西过时了。
如果当初老爹的设计真的完美,自己也不会造反成功了。
而在朱棣的创业之路上,像郑和这样的太监为他出了汗马功劳。
当朱棣为什么能利用那么少的人马对付朝廷那么多的军队呢?就是因为他在皇宫里安插有自己的内应,这些内应就是太监。
任何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既然朱元璋制度下太监得不到权力,他们就改换门头,去投奔重视他们自身价值的新主子。
太监的告密,即反应了锦衣卫的巨大漏洞,又反应出来的人心之难测,这为后来明朝的特务点燃了烈火。
·为什么出力的都是太监
中国古代文人有个特点,谁打他,他就骂谁,谁和他们观点不同他们也骂谁!
在这些儒家文人眼里,根本没有什么理性的评判标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才是他们的行事准则。
郑和,无论是在朱成祖创业时做出的军事贡献,还是朱棣登基后所付出的努力,都对整个明朝来说是数一数二的。
说郑和下西洋不赚钱的人,可能连世界海上霸主郑芝龙和汪直都不知道。朱棣为什么要组建那么大一个护航舰队去授权郑和下西洋呢?就是为了赚钱、赚大钱。
朱棣征战一生,靖难四年,内部清洗两年,四征漠北,二征西南,大修国书,七下西洋,这些都是靠钱堆出来的。
当时那个乱世那里来的那么多钱,几乎全是靠着郑和庞大的商船赚来的。
郑和之后,无论是郑芝龙家族、汪直家族,还是刘大夏家族,他们都拥有几十万军队,几千艘战舰,规模一点也不比郑和的小。
他们不但可以公然对抗朝廷,还能直接垄断了整个亚洲的航海权。
而这些,都土木堡之变之后,朱姓王朝失去了核心权力,文官集团所分走的蛋糕。
说什么戚继光抗倭,抗的倭寇?还是沿海的大家族?
号称一把火烧了郑和下西洋所有航海资料的刘大夏,为何自己家却成了沿海巨大的走私集团?
如果郑和下西洋不赚钱,这些人又干嘛忙来忙去?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端。
土木堡之后,明朝皇帝个个短命,他们不得不更加倚重太监来制衡文官集团的霸权。
而失败最明显的就是天启和正德,他们直接被弄死,文官集团连掩饰都懒得掩饰。
·明朝太监都做了什么
除了郑和这样千年不遇的猛人,还有张敏这样能让人肝肠寸断的忠良。
太监也是人,最美太监张敏仅仅只是众多太监里的一员。
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多数人一辈子还都是善良和平庸的。
明朝太监不像汉朝和唐朝的太监,他们只在皇宫里有权力,明朝太监渗透到帝国的方方面面。政治、军事、经济、民生,有人的地方就有太监,有太监就能快速解决问题。
明朝最精锐的部队,由14万精挑细选的特种兵组成的“十二团营”就是由太监直接管辖的。
在李连杰饰演的电影太极张三丰中,钱小豪所统领的军队就是十二团营。
让太监去监军,这是朱棣的首创。在朱棣创业期间,他利用了朝廷里的军人内奸(例如李景隆),这也让朱棣对武官和锦衣卫产生了怀疑。
为了更好地统治,朱棣发明了厂卫制,用太监去监督军队和锦衣卫。
在此基础上,他的子孙又发明了西厂、内厂这些更加变态的特务机构。
当你参观东厂时,你会忍不住大笑。他们大堂上的匾额是“朝廷心腹”四个大字,他们每天叩拜的祖师爷是大将军岳飞。
太监的立场很鲜明,他们就是朝廷的走狗,是只为皇帝一个人服务的私人组织。
而文官集团是一个世俗团体,他们不但要考虑民间的道德观念,还要平衡各个阶级、各个部门、甚至各个大官之间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