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载:“十六年,楚将子反怨巫臣,灭其族。巫臣怒,遗子反书曰:‘必令子罢於奔命!’"这是巫臣叛逃楚国的渊源,也是晋国扶持吴国的源起。
吴国这个国家地处江南,非常擅长水军,称霸江南还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经历吴国数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到寿梦时期吴国已具备相当实力。当年分封吴国时,此地尚处蛮荒,而经百年耕耘,寿梦也终于可以认祖归宗,到洛阳朝见周简王。在这朝拜之路上,吴王寿梦必是深刻体会中原霸权的所在,不在水军,而在陆军。吴国要发展,必须要发展陆军。
《史记》载:“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饹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巫臣自楚国叛逃晋国,本来就是抱着要向楚国复仇的决心,因此帮助晋国打败楚国,本来就成为其毕生心愿。
巫臣这个人很厉害,在楚国就是名声在外的重臣,曾经参与过楚国大大小小的对外作战,熟悉楚国军事的薄弱环节,更是对当时中原最为强大的晋国了若指掌,历来为诸侯们所赏识。等到巫臣叛逃归附晋国后,很快就为晋景公所重用,成为联络吴国,推行遏制楚国战略的主要人物。
晋景公当时正试图取得中原霸权,楚国在其南方是最难控制的敌人,而要真正把吴国扶持成为楚国的对手,就必须要给予吴国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当然,晋国还是舍得花钱,第一给了巫臣三十辆战车,让他带到吴国去。第二是给了吴国一个承诺。《左传》载:“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春秋战国时期,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士卒七十二人。三十辆战车,也就是让巫臣带了两千多人,可以说是带了一支部队。
承诺是什么呢?在吴国北方,有个国家叫郯国。这个郯国当年是周王室控制江南蛮夷的重要据点,地处齐鲁晋宋楚吴之间,周天子掌控大局时代尚且还能独立自主,到春秋战国时代,这个郯国就成了诸侯大国的附庸,时而归宋,时而归齐,时而归晋。晋国派巫臣到吴国去,也就以这个郯国作为联盟吴国的礼物。
巫臣不辱使命,到吴国以后全心全力的培训吴国陆军和战车部队,将中原战术带给了吴国。作为具有楚国渊源的巫臣,必然也将楚国战法带给了吴军。巫臣带到吴国的战车部队,可说是集中原战法和楚国军事优势的王牌之师,这也极为可能作为吴国军事创业的星星之火,为后来的燎原之势奠定坚实基础。
巫臣的训练适得其法,理论与实战并存,训练满年后即开展征伐,对周边小诸侯国进行征战,几乎以全胜作为结果。《左传》载:“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子重自郑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一年之中,吴国逼迫得楚国疲于奔命。楚国终于遭遇其史上最大的危机。
巫臣对吴国也是尽心尽力,《左传》载:“置其子狐庸焉,使为行人于吴。”巫臣将自己的儿子留在吴国,可见辅助吴国之决心,实为可惧。自巫臣调教后的吴国,自此强兵盛将,《吴越春秋》:“五年,伐楚,败子反。”巫臣的仇恨终于得报,但楚国之衰,却自此始。